丛深 :丛深

更新时间:2024-09-20 17:58

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干事。1953年毕业于东北鲁艺戏剧部研究班。历任哈尔滨话剧院编剧,哈尔滨市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是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第五届委员,哈尔滨市作协名誉主席,黑龙江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1创作的话剧《千万不要忘记》1964年获优秀剧本奖。《间隙和奸细》1979年获全国话剧调演剧本二等奖

基本信息

丛深幼年时期家境贫困,读书期间,刻苦认真,高中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哈尔滨话剧院编剧,哈尔滨市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第三、四届常务理事,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第五届委员,哈尔滨市作协名誉主席,黑龙江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等。2007年12月12日逝世于哈尔滨市

人生简历

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政治辅导员,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干事,市文联文学戏剧科科员,市文联创作员,哈尔滨电影制片厂、哈尔滨话剧院编剧,市文联副主席、党组书记、主席。全国第三、五、六届人大代表,全国文联第五届委员,哈尔滨市作协名誉主席,黑龙江省影协副主席。

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8年,创作《不泄气》剧本,这是他的处女作剧本。

1951年,丛深和王云结婚。王云岫是丛深的邻居,是哈尔滨市文化局系统的一位人事干部。丛深和王云岫育有三个女儿,从玲、丛苗、丛晶,三个女儿都很成才。但王云岫却在和丛深生活的第三十个年头里不幸病逝。

1953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剧作干部大专班。

195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一级编剧。

1958年哈尔滨电影制片厂成立,他调往该厂任编剧,开始了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

1959年又创作了《笑逐颜开》等电影剧本。

1960年哈尔滨电影制片厂下马后,他被调入哈尔滨话剧院任编剧。

1963年赴北京市演出,一炮打响,演出了100多场。薄一波、彭真、朱德、刘少奇、夏衍曹禺等观后大加赞赏。1964年1月5、6日,哈尔滨话剧院进中南海紫光阁演出,后国务院在民族宫包场演了3个月。

1964年创作的话剧《千万不要忘记》获优秀剧本奖。

1979年《间隙和奸细》获全国话剧调演剧本二等奖

1982年1月,经人介绍丛深和妻子李广仙相识。时李广仙38岁,是原黑龙江省歌舞团的著名歌唱家。那年丛深54岁,两人相差16岁。在经过7个月的接触后,两人于当年8月结婚。

2005年,《自选作品集》出版

2007年中国话剧诞生100周年之际,人事部、文化部授予30位话剧艺术家“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荣誉称号,丛深是哈尔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话剧艺术家。

代表作品

从1948到2005年病重,50余年来,话剧《百年大计》、《千万不要忘记》、《先锋战士》、《悲喜之秋》、《间隙和奸细》,电影《徐秋影案件》、《笑逐颜开》、《马戏团的新节目》、《幸运的人》等均深受观众喜爱。

丛深最具代表作的剧本是话剧和后来改编成电影的《千万不要忘记》。

丛深的名字是和话剧《千万不要忘记》紧紧连在一起的,作为剧中主人公丁少纯的原型之一的哈尔滨电机厂的老职工李道仁,不胜悲痛,和丛深相识相交已经45个年头了。半个多世纪的悠悠往事,随着记忆闸门的开启,禁不住混同着泪水缓缓地流淌出来。1962年,丛深在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深入生活时,听说蹲在大电机定子上的下线工人稍不慎,将把拴在钥匙上的小钢尺,埋在大电机定子的槽子里,险些变成大炸弹。他认为一个工人的一时疏忽竟能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这问题既尖锐而又简明易懂,是戏剧情节的好素材。丁少纯就是和丛深同宿舍的李道仁和白宪章综合而成的艺术角色。 2005年,《自选作品集》出版后,丛深还分别赠送他俩一人一套,2006年,白宪章逝世,李道仁怕丛深伤心没敢告诉他。白宪章的儿子电机厂某公司的副经理白广明,代表他的父亲来为丛深送行,他说,丛深勤于下厂生活才有《千万不要忘记》问世,丛深描述工人之家,洗练而生动。一件毛料上衣引起的家庭风波,也许会让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摸不着头脑,可这正映衬着那个时代的特点。丛深的朋友有建筑工地工人,有油田钻井队长,因为有了他们,丛深的作品才人物个性鲜明,生活气息浓郁,传达出真情。《笑逐颜开》取材于哈尔滨市妇女盖大楼的故事,1958年剧本诞生在哈尔滨热电厂的建筑工地上,是他在工棚里熬过了整个夏天的创作成果。电影展现了上世纪50年代中国工人的精神风貌,抒发着新中国主人翁发自内心的自豪和激情,真实展现了那个时代火热的生活。上世纪80年代,人们对于自身命运的思索也逐渐深起来,这时的丛深紧跟时代的脚步,将当代人的困惑、苦闷、奋进以及对命运的抗争表现出来。《悲喜之秋》、《幸运的人》、《胆识之歌》的改革者深得人心,惊涛骇浪中冲向潮头,他写的发生在哈尔滨市的工人故事耐人回味,记录并见证了一代代劳动者的梦想。

艺术观点

丛深的创作,均来自丰厚的生活真实当中,每一部剧作都包含着他亲自体察生活的艰辛,苦辣;每一个人物都融汇了丰富感情色彩。在他笔下的艺术形象,丰满,真实,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创作手法。激励人们追求高尚美好,是他一生创作的愿望和追求。

一个艺术家应该胸怀坦荡,刚直不阿,求真务实;不趋炎附势,不苟且,不媚俗,这就是艺术家的风骨。

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文学艺术作品应具有的认识、审美、愉悦、教化四大功能不应改变。特别是其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德育作用”,在社会全面走向市场经济的时代应该更为重要。“贴近人民群众,紧扣时代脉搏”,真实生动地再现生活原貌,又提炼和浓缩生活的主旨和精华,从而启迪人们,激励人们去追求高尚和美好,这是他一生艺术创作的愿望和追求,也是他努力去实践的人生过程。

哈尔滨市文联主席王忠义认为,丛深在戏剧艺术上勤奋创作,笔耕不辍,著作颇丰,为新中国戏剧艺术事业和电影文学创作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漫长的50余年创作生涯中,他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始终不懈地以满腔热情歌颂人民、歌颂社会主义新时代,他的作品生动刻画了社会主义建设特定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描绘了历史发展画卷,在我国戏剧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人物评价

从深以文艺作品和人品道德来生活在观众和同事中间,是哈尔滨市文艺界内公认的德艺双馨戏剧艺术家。他2007年12月12日去世后,12月15日哈尔滨文艺界知名人士就召开座谈会追忆从深的点点滴滴。

哈尔滨市文联老干部尚一说,丛深一生淡泊名利,品德高尚,始终以“德艺双馨”规范自己的言行。文革前他将个人4万元创作演出版权稿费全部交给国家,彰显了他高尚的品德。据哈尔滨市文联老干部刘春回忆,1950年丛深作为文化代表慰问团成员赴朝鲜战场采访,曾先后几次冒着生命危险到前线,获取珍贵的创作素材,回国后,写出小说《汽车打飞机》等。1965年越南战争时期,他作为中国作家协会4人访问团成员,与巴金等著名作家赴越采访,创作出了长篇报告文学《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1966年他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亚非作家紧急会议,展示了中国艺术家的才智和风采。丛深在任期间,抓文艺精品,注重人才培养,从基层调入李汉平孙幼忱等一大批骨干作家。

老作家李五泉说:丛深因长期晚上创作,积劳成疾,晚年发现患有肾病。2005年,病情的恶化使丛深不得不坐轮椅,但他仍念念不忘他所挚爱的话剧艺术,提出了许多有益建议,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哈尔滨市文联主席王忠义深情地回忆,丛深在漫长的50余年创作生涯中,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以满腔热情歌颂人民、歌颂社会主义新时代,生动刻画了社会主义建设特定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对新中国戏剧艺术和电影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