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常用词典 :两岸常用词典

更新时间:2024-09-20 21:06

《两岸常用词典》是海峡两岸数百位专家学者,历经近3年努力合编的第一部小型词典;力求消除两岸字词出现形、音、义的差异。两岸合编的语文工具书,“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正式向全球免费开通。经两岸协商一致,(合作编的中华语文工具书)大陆出版“规范字形版”(即简体字版)、台湾省出版“标准字体版”(即繁体字版)。

历史背景

由于曾经隔绝对立并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发展,海峡两岸在汉语言文字的具体使用和外来词语的翻译使用上,出现了部分字词的形、音、义差异。尤以科技词语为多;计算机科学名词完全相同的只有58%,相对较好的基础学科物理学也有约20%不一致。

两岸词语差异早就引起关注。1993年“汪辜会谈”达成的协议中,就包括探讨两岸科技名词统一的内容。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样接受媒体访问时曾指出,海峡两岸分离将近半个世纪,有很多重要事项要谈,而在第一轮会谈中就把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列入协议。1994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把两岸科技名词的交流、对照与统一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明确方针、政策、任务及办法。此后,两岸两会因种种原因对话中断,但两岸专家学者统一科技术语的对话从未中断。

两岸合编词典对消除差异、促进两岸常用字词使用的统一,方便两岸同胞沟通和语文应用,进一步推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编写历程

2009年,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共同建议》中提出“鼓励两岸民间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

2010年以来,两岸启动了中华语文工具书合作编纂工作。根据2010年3月第一轮会谈共识,双方计划用两年时间先编写出小型词典《两岸常用词典》,在三至五年内编纂一部中型语文工具书《中华语文大词典》,在过去合作基础上合编《中华科学与技术大词典》和《两岸科学与技术常用词典》,双方协商共同建设“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

2年来,双方共同召开6轮工作会谈和多次分组会议。两岸专家学者秉持“积极推动、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求同存异”的原则,坚持尊重对方、平等合作,努力促进两岸语言差异从求同存异到化异为同,两岸语言文字的沟通协商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2012年2月8日,两岸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大陆编委会与台湾中华文化总会,同时在北京与台北市分别举行合作成果发布会。

两岸同步开通各自管理的“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其中,大陆版“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主要内容涵盖两岸合作成果和中华语言资源,与台湾版网站相互辉映,将向全球中华语言文化爱好者免费开放。

《两岸常用词典》台湾省版于2012年8月13日在台北正式发布,由台湾中华文化总会出版。

《两岸常用词典》大陆版于2012年9月4日在北京正式发布,由高教社出版。

解决疑难

《两岸常用词典》仅称谓用字就很费了一些脑筋。台湾称自己使用的是“正体字”,他们使用的是传承下来的汉字,没有“繁体字”一说。而大陆使用的是“简体字”,因为大陆经过简化的只有2200多字,约占通用汉字的三分之一,怎能一揽子称为“简体字”也不准确。最终,台湾省将整理过的汉字称为“标准字体”,大陆将整理过的汉字称为“规范字形”。两岸专家协商后达成共识,词典大陆版称为“规范字形本”,台湾版称为“标准字体本”。

遇到敏感词,双方专家会友好协商,彼此都避免让对方为难。就关于“儿童节”的解释,台湾专家初稿写:“1934年‘中国政府’确定为4月4日……大陆定为6月1日”。‘中国政府’与‘大陆’出现在同一个词条中,有‘两个中国’之嫌。最后,这个词条改为先介绍儿童节是什么样的节日,最后标明大陆定为6月1日,台湾省定为4月4日。台湾少数民族习惯分为14个族群,在大陆则通称为“高山族”。为了能够完整描述词义,《两岸常用词典》将大陆少数民族与台湾少数民族族群列出附表提供给读者。

了解彼此的差异,求同存异,化异为同。就常用词,伴随两岸交流、交往的深入,有些词两岸已经通用了,如大陆的“山寨”、“大腕”,台湾的“伴手礼”、“便当”。有些词甚至难分彼此,如“激光”和“镭射”、“信息”和“资讯”、“软件”和“软体”。你用我词,我用你词,到底用什么词来表达,由老百姓的语言实践来决定,最终促成民族共同语向规范统一发展。

科技词语则是“老词老办法,新词新办法”。老词不便更改,新词却可发于机先。2007年6月,两岸天文学名词对照会前夕,国际天文学组织对一颗矮行星Eris及卫星命名。Eris是希腊神话中的纷争女神,两岸天文学家各自拿出几个备用方案,会上热烈讨论,最后,以举手表决的方式,共同将Eris定名为“阋神星”。元素周期表中1997年后发现的新元素,两岸通过预先沟通,最终确定统一名字,所以第101号至112号元素在两岸有相同的中文名字。目前,大气科学的新名词两岸统一率高达90%以上。

主要内容

《两岸常用词典》大陆版共收字6400多个,收词近35000多条,全书约280万字,台湾版共收字5700多个,收词27000多条,全书约250万字。收词以收释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大陆称“汉语”,台湾省称“国语”)中的常用词语为主,同时适当收释一些双方各自特有而常用的词语,反映两岸语用异同,以方便两岸交流和一般民众使用,并为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提供帮助。

该词典内容以描写性、通用性、实用性为编写原则,以收录两岸通行的常用字、词和固定短语为主,酌收两岸现行字形、音读和词义不同的条目,以求同存异、异中求通方式,使两岸交流中语言能畅通无障碍。另收释一部分两岸各自特有的词汇,以便相互沟通。

该词典主要收录以下五类词语:

1.两岸共同常用的词语。在该词典中居多数。

2.同中有异(即双方均使用,但两岸意义上或用法上有部分差异)的词语。在该词典中有一定比例。例如:

菜单、半晌、水文。

3.同实异名的词语。例如:

一次性筷子/免洗筷(斜线前为大陆用语,后为台湾省用语,下同)

方便面/速食面

软件/软体

4.同名异实的词语。例如:

阳芋:马铃薯/花生

窝心:郁闷/开心

脱产:脱离生产/转移出脱财产

5.属于一方特有的词语。例如:

大陆:离休、绿色食品、个体户。

台湾:安公子、博爱座、拜票。

除以上五类词语外,根据语用实际需要,可由双方在此基础上适当增补条目,经会商后予以收释。

拟于2015年出版的《中华科学与技术大词典》计划收录约100个学科的对照名词,目前已完成25个学科16万条名词的对照工作;《两岸科学与技术常用词典》拟收录两岸科学与技术领域常用名词约两万条,已完成6个学科8000余条专业名词的比对;在《两岸中小学生科学词典》方面,两岸已经完成了地理学、化学、数学等6个学科8134条名词对照和部分释义拟写工作。

评价意义

中华语文工具书首席顾问、语言学家许嘉璐表示,两岸合编词典,使双方语言文字从异中求通到逐步化异为同,对消除影响两岸沟通中的语言文字分歧,进一步推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相信随着经贸往来深化,两岸将出现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更大热潮。

台北市发布会上,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致辞表示,在两岸交流愈加频繁的时候,两岸共同推出中华语文知识库和大词典,有助于两岸的交流和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两岸合作建构“中华语文知识库”,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文化意义。发扬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任务和使命,希望大家继续共同努力。

发生趣闻

2005年,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谈及夫人对自己的支持,用了很“窝心”一词,在场不少大陆人士面面相觑。熟悉台湾省词语的记者马上当起“翻译”为宋楚瑜解围,原来,在台湾“窝心”是很温馨的意思,跟大陆的“贴心”是一回事。

台胞孙先生在北京的餐馆看到菜单上有炒土豆丝,非常不解。经过其他食客解释,孙先生才知道,在北京阳芋是马铃薯,而不是台湾所指的花生。

曾长期在台湾生活的刘先生自2002年起在北京定居。谈及十年来因两岸语言表达异同造成的不便,刘先生很是烦恼。“我给报社投稿,写的‘管道’总是被当作错别字,‘管道’其实就是你们大陆说的‘渠道’。”刘先生说,词汇的细微差别,让从事文学创作的他不得不经常打断思路纠结于该用哪个词。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