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双腔吸虫 :双腔科双腔属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8:44

成虫形态(图69) 体宽扁,在体前端1/3部份底部两侧呈肩状扩大,其前方体部呈头锥状。体长3.54--8.96毫米,体宽2.03—3.09毫米;体长和体宽的比例为1.5—3.1:1(平均2.6:1)。口吸盘位于次顶端0.346—0.557×0.391--0.557毫米;咽0.150—0.226×0.120—0.181毫米,紧接在口吸盘后方;食道长0.256--0.527毫米;二肠管盲端达到体长后端1/5至1/6处;腹吸盘0.467—0.753×0.497—0.753毫米,位于体长前端29—38%(平均32%)处。睾丸圆形、不规则块状或具分瓣,两个对称地并列在腹吸盘后方,有时稍斜地排列,睾丸大0.452--0.903×0.452—0.948及0.482— 1.054×0.452—0.903毫米。卵巢横椭圆形或有三分瓣,大的0.151--0.286×0.226—0.482毫米,位于睾丸后方体中线的一侧。受精囊卵圆形,0.151--0.166×0.166—0.226毫米,在卵巢后方。具劳氏管和梅氏腺。阴茎囊0.611—0.643×0.256—0.287毫米,位于腹吸盘前方,其底部可达到或未达到腹吸盘前缘;生殖孔在肠分叉处附近。卵黄腺丛粒二米,长度等于体长的1/5—1/3,分列于体中部肠管的外侧。子宫圈充满生殖腺后方身体大部份,上行子宫圈穿过二睾丸腹吸盘背侧,在阴茎囊旁边开口于生殖孔。

分布

中华双腔吸虫(学名: )为双腔科双腔属的动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四川省青海省陕西省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地,营寄生生活,终末宿主绵羊、山羊、黄牛及人,寄生于肝脏以及胆管。

基本信息

文献

• 陈心陶 . 1985. 中国动物志 扁形动物门 吸虫纲 复殖目(一). 北京:科学出版社 . : 1-697.

生物学描述

第一中间宿主:同型阔纹蜗牛(Bradybaena similaris)(人工感染),枝小丽螺(Gan- esella virgo)(自然感染)和华蜗牛(Cathaica fasciola)(自然感染)。

第二中间宿主: 弓背蚁属 compressus(山西安泽,自然感染),Formica truncicola(黑龙江省扎旗,人工感染及自然感染)Formica gagates(吉林省乌兰浩特市,自然感染)。

终末宿主 绵羊、山羊、黄牛及人。

寄生部位 肝脏、胆管。

生活史(图70、71) 本虫种生活史与矛形双腔吸虫相似,经过虫卵、毛蚴、二代胞蚴长尾𫛭型尾蚴(粘球)、囊蚴(后蚴)、童虫和成虫各期。各期特点如下:

虫卵:0.045—0.051×0.030—0.033毫米,不对称卵圆形,一端具卵盖。成熟虫卵呈咖啡色,透过卵壳可以见到包裹在胚膜里的毛蚴。在卵壳中的毛蚴呈前端尖锐的爪子形,神经团三角形,顶部有一锥刺;体后半部有二个含细匀颗粒的排泄囊泡。此形态特征可以和胰阔盘吸虫虫卵中的毛蚴呈椭圆形神经团横椭圆形及二排泄囊泡颗粒粗大的特征相区别。

毛蚴:虫卵被适宜的贝类宿主吞食后到靠近肝脏的肠管中后才能孵化出毛蚴。毛蚴大0.032—0.035× 0.024—0.026毫米,体柔弱淡灰白色,呈粗短纺锤形或梨状。体表披有二块长三角形纤毛板,其底边从体上半部对称地交互地向体后半部包绕而下。顶端的锥刺长约10—12微米,在它的下端有一个三角形的神经团。体后半部除有二个圆形具细颗粒的排泄囊泡外尚有数个浅淡灰色的胚细胞。在蜗牛肠管中孵出的毛蚴在靠近肝脏部位钻过肠壁着生在肝细胞间隙。

胞蚴:在室温18—25℃中感染后51—53天早期母胞蚴大0.94—1.2×0.94—1.0毫米,厚约0.3—0.5毫米。薄膜状外壁包绕外围,其内有由体细胞构成的小隔室,空隙中充满许多胚细胞和小胚球。

75—80天的母胞蚴大3.196—4.1 × 1.298—3.196毫米,其体中充满不同大小的胚球和早期子胞蚴。感染后90—110天的母胞蚴有的尚与75—80天的大小相似,有的由于其体内子胞蚴数量增多和长大而被胀破,子胞蚴则分散到大片肝组织中。

胞蚴蜗牛吞食虫卵后67—73天出现的早期子胞蚴雏体大0.15—0.48×0.1—0.26,此时它们都在母胞蚴体内的小隔室中发育。最早期的子胞蚴只比胚球略大些的椭圆形个体,在体前端有由许多体细胞聚集、顶端有口状凹陷的吻部。体表包被一层薄壁,体内充满胚细胞,或有一二个小胚球。此时略大的子胞蚴其前端吻部已呈生产道雏形,生产道内壁常从开口处向外翻出。

91—106天的子胞蚴大1.35—2.46×0.22—0.37毫米,生产道长0.08—0.17,体内含有不同发育期的尾蚴胚体和少数的胚球和胚细胞。尾蚴胚体体部大0.08—0.12 ×0.08—0.1(无尾部的),已有尾部出现的尾蚴胚体体部大0.18--0.2×0.1--0.13,尾长0.1--0.13毫米。在室温28℃一32℃条件下大约四个多月可发育到成熟子胞蚴。此时子胞蚴大2.1--4.5×0.31--0.5,平均3.59×0.41毫米;生产道部份长0.07—0.28;其他部份体壁厚0.02—0.03。体内充满成熟尾蚴,尾蚴数约16—41条。

不十分成熟的子胞蚴体内则只有少数成熟尾蚴,其他是不同发育程度的尾蚴胚体和少数胚球。尾蚴:在尚无尾部或只有极短尾部的尾蚴胚体中就已有隐约的口、腹吸盘及咽的构造出现,口吸盘背上方有一凹形的锥刺囊和锥刺的雏形。在体中央腹吸盘附近隐约有拾个左右的大穿刺腺腺细胞存在,细胞质内容颗粒极细匀、淡灰色,腺管尚不明显。随着胚体长大其体内结构逐渐明显。

成熟尾蚴体部大0.37—0.4×0.143—0.175毫米,尾部长0.5;一0.8毫米,尾基部宽0.09—0.11毫米。口吸盘大0.07—0.08×0.065—0.073毫米,位于次顶端;其上背方有一大0.024—0.028×0.023—0.025毫米的锥刺囊;锥刺鸡脚趾状,长约0.022毫米。咽大约0.018×0.020毫米,紧随在口吸盘之后;食道细长,二肠管到腹吸盘上部水平后即不明显。

腹吸盘大0.067—0.073×0.075—0.080毫米,位于体中横线略前。排泄囊盲长囊状在体后端1/3部位中央,囊壁细胞数目多,淡褐色。二排泄管在腹吸盘二侧各分成前后二管。焰细胞明显其排列公式为2[(2+2+2)+(2+2+2)]=24。中央穿刺腺细胞三对,细胞小棕褐色;大穿刺腺细胞共约13对,排列成六个层次,从腹吸盘背上方水平直到体部后端。从腹面观其各层细胞数目是2,4,4,6,5,5;从背面观最后一、二层腺管遮盖了其他层腺细胞。中央穿刺腺和大穿刺腺的管道各二束对称地在食道和口吸盘二旁婉蜒上行开口于锥刺囊二旁缘。尾基部呈一个圆球蒜头状,由此到尾末端表面上有许多细致的有规则的条纹。尾部内由一些不规则的斜形细胞镶合着,中央纵走一条不明显的排泄管。

粘球:中华双腔吸虫尾蚴成熟后亦以粘球形式排出蜗牛体外,粘球呈半液体胶状,透明灰白色,粘球大3.4—8.7×1.9—9.2毫米,可由一粘球分成数个大小不等的小粘球。在粘液中的尾蚴活泼地伸缩活动,体部略收缩,尾部成扁带状伸长,其长度可比原来长度长一倍多,达1.28—1.5毫米。

囊蚴和后蚴:粘球被适宜的蚂蚁宿主吞食后,尾蚴体部钻过蚂蚁胃壁到其血腔中形成囊蚴,三天的囊蚴大0.18—0.21×0.12--0.13毫米,囊壁薄膜状,后蚴弯曲在其中,囊蚴在血腔中逐渐长大,囊壁逐渐增厚,成熟囊蚴椭圆形0.32—0.39×0.22—0.25毫米,壁厚0.024—0.028毫米,淡咖啡色;共有三层,外是一层薄膜,中层厚胶状,内层是柔软组织样的厚膜,上有稠密的颗粒与虫体组织相似。后蚴与囊壁之间有很大空隙。成熟后蚴脱囊后呈条状,大0.51—0.72×0.076—0.118毫米;体表两侧及口孔边缘布有对称排列的小乳突。口吸盘大0.076—0.080×0.071--0.072毫米,位于次顶端。咽0.019—0.024×0.019--0.024。腹吸盘很大,0.11O—0.118×0.120—0.141毫米,其横径大大地超过体宽度;腹吸盘外包围一层薄膜,在两侧此薄膜各形成一耳状突起。

腹吸盘后方体长度短于其前方的体长。穿刺腺已不明显,仅余一些管道的痕迹。排泄囊长管状,顶端有二膨大的分瓣,排泄管分支情况同尾蚴。

童虫:早期未性成熟的童虫大3.7—4.25×1.45—1.55毫米,形状很像腔阔盘吸虫的童虫,但本虫种在腹吸盘水平体两侧向外突出,其前方体部成一头锥状。

睾丸并列在腹吸盘后方,在睾丸后方的卵巢子宫曲及卵黄腺都逐渐显现,但尚无虫卵,随着虫体发育长大,腹吸盘后方体部长度与前方体部长度的比例逐渐加大。前部与后部的比例从1:1.6--1.85逐渐变成1:2.13到1:3—3.2,子宫圈中虫卵从无到有,并逐渐加多和逐渐成熟,体内生殖器官几乎充满身体大部份。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