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明研究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

更新时间:2024-09-21 04:41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9月1日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为李学勤。该书涵盖了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包括历史背景、相关事件和人物等方面的内容。

内容简介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追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共有三个题目:第一个题目想谈一下关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二个题目想谈一下作为探寻中华文明第一步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缘起和成果;第三个题目想谈一下我个人的想法,就是怎么样来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探寻中华文明发展的道路。

先谈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意义。马克思的著作里面有一句名言:我们只知道一门科学,就是历史,历史可以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就是说自然科学的研究属于自然史的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属于人类史的研究,而人类史和自然史是连续的,是整个的宇宙一直到人类的发展过程。现在我们看起来,从宇宙的发展一直到人类的发展,有一系列起源的问题,比如说,现在科学上大家努力探讨的一个问题就是宇宙的起源问题。在宇宙的起源问题之后,就是地球和地球所在的太阳系以及银河系的起源问题。在这个之后,还有在地球上生命的起源问题。在生命的起源问题之后,还有人类的起源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科学研究的重大问题。我想我们应该注意到在人类的起源之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人类文明的起源问题。文明的起源问题,应该说是和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一样,是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从来为学术界所关注的重大问题。

作者简介

李学勤(1933~),生于北京市。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现为清华大学教授。本书论述了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意义,介绍了作为探寻中华文明第一步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缘起和成果,并剖析了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发展的研究道路。本书使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版本。

目录

代前言:追寻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辑 甲骨学研究

第二辑 青铜器研究

第三辑 战国文字研究

第四辑 简帛学研究

第五辑 年代学研究

第六辑 文明起源研究

第七辑 学术史研究

后记

后记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这本书,收录了我在新世纪初写的一批论文,具体时限是从2000年到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肆虐期间。只有《武阳布与武阳玺》一篇作于2003年6月,因为是《谈武阳三孔布》的续稿,连带着收进来了。同时期写的序跋之类文字,书中都没有收入。

我把这108篇小文,大体按内容性质分成七辑,每辑各篇都依写作先后编排。在2003年印行的《中国古代文明十讲》自序中,我曾经说过,我所致力的学术领域主要是中国历史上文明早期的一段,与《史记》的上下限差不多。这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我想最好叫做“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现在就大胆地用这个词作为书的标题。

大家不难看到,我这几年研习的重点是在一系列的新发现。书里涉及的,有济南大辛庄的甲骨文,安阳殷墟的铜玺,成都金沙的玉琮,曲沃晋侯墓地的唐叔虞方鼎,眉县杨家村的青铜器窖藏,上海博物馆所藏楚简,龙山里耶秦简,秦玉,以及安诺石印等等。在这里,我要对给我观察学习机会的各个单位、各位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内还有一部分,是和我所参加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工作有关的,读者可与我在1999年出版的《夏商周年代学札记》一书参看。我另有一些札记,不在本书应收的时限以内的,拟在《札记》再版时增补。

文摘

又土羊。

陈文以为这片肋骨上的卜辞乃是习刻,理由是“占卜只用肩骨,不用肋骨”,他还讲到殷墟也出有习刻的肋骨。后来有学者对殷墟所出有字肋骨(不包括雕骨)作了统计,共得儿片⑤。这些肋骨,有的“文字紊乱,字体幼稚”,有的则“字体工整”。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这11片肋骨,都属于无名组范围。在殷墟,习刻的字骨有肋骨,也有胛骨,其共同特点是文字的紊乱幼稚。至于那些卜辞完全,字体又精好工整的,恐怕很难说是模仿性的习刻,二里岗的肋骨也当划归这一类。对此,我觉得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一种解释是,这类文字精整的肋骨确实不是占卜的实际记录,也不是学卜的人习刻的结果,而是教卜的人为习刻者示范的例子。这个解释有利于说明肋骨上全无钻灼,不过当时刻过的甲骨大量现成,有什么必要做这种范本,尚须斟酌。

另一种解释是,当时另有使用肋骨的卜法,而且是不施钻灼的。这种卜用肋骨(也可能有其他的骨)一般不刻文字,从而难于区别出来,刻字的乃是特例。这个解释的好处是有人类学的依据,如日本朝鲜的卜骨就有肋骨,或加烧灼,或者不然⑥。

我自己是倾向后一解释的。不管怎样,二里岗肋骨不是卜辞,就是摹写的卜辞,作为卜辞来理解是没有错的。

第三个问题是字骨的时代。既然两片字骨属二里岗期,它们当然早于殷墟的甲骨文。肱骨上的“土”字,屡见于殷墟较早的自组、宾组等卜辞。肋骨的文字,在结构上、风格上,接近自组卜辞的一种,而“乙丑贞”的前辞形式,又类于历组卜辞。正因为如此,我在1956年一篇小文里,曾说它近于武乙文丁卜辞。现在知道自组、宾组、历组都是较早的,其在若干因素上有似二里岗期卜辞,这是不足为怪的。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