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 :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

更新时间:2024-09-21 01:13

《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是由宋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学术著作。该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年立项A类重大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其相关的中间成果已引起广泛关注并产生积极影响。书中提出了流通问题的宏观经济视角,以及对中国流通领域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深刻分析和建议。

内容简介

《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年立项A类重大课题的最终成果。此项目的研究成果包括一系列中间成果如研究报告、内参、论文等,均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主要原因在于,这项研究从宏观视角出发,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核心问题,从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长期以来的流通研究领域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本书有意规避了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商业部门”和“流通行业”的局限性观念,试图开创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和考察思路,重点从宏观层面上讨论流通创新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得出的结论对于推动农产品、工业投资品和工业消费品的传统流通业现代化以及市场体系的培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角度与问题

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定性和定量地阐述了以下理论和政策问题:流通创新的本质认知及其宏观政策含义;中国流通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不良后果;加快流通创新,促进流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以及加快流通创新,促进流通现代化的政策思路。

新观点

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成果相比,《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的新贡献在于,它鲜明地提出了并论证了一些与中国国情密切相关的新观点。其中包括:流通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应当从宏观视角重新审视流通过程;流通产业落后、市场体系缺失是中原地区转轨经济与成熟市场经济之间的显著差异,这决定了中国在从排斥市场的体制转向依靠市场的体制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根本转变;流通产业政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流通业的发展状况与各项宏观调控目标的关系愈发密切;流通现代化的普及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利用流通创新提升国民经济运行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率的新阶段;流通产业的地位和效能需要重新评估,中国应将更多注意力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制造业转移到流通业,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中原地区在对外开放和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应该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就国内流通业、制造业和产业结构做出独立自主的政策安排。

核心思路

流通创新的核心思路是确立流通产业的先导地位,促使国民经济实现“第三个转变”。作为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的国家,中国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的区别在于流通产业等传导产业和市场体系等传导机制的缺失。因此,在依赖一般的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解决中国难题的同时,更应加强流通产业和市场体系的作用。中原地区不仅面临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还迫切需要借助流通创新,塑造传导机制,提高流通效能,完成以加快经济节奏、加快商品流通和资本周转为核心的“第三个转变”。

发展要点

新时期加快发展我国现代流通业的若干要点包括:重视宏观层面的问题,将流通产业政策列为最重要的议事日程和最高决策层面;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解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建立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和流通状况跟踪监测体系;深化国有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注重技术创新,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推进传统流通业的现代化改造;促进“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明确流通产业政策,加快流通产业立法,制定流通产业规划,优化流通产业结构,培育有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产业集团;加快反垄断立法,加快对内开放,改变阻碍商品流通的条块分割状况;强化诚信、契约精神,打击欺诈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保护企业和消费者权益。

参考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好发表.2024-09-12

全新视角观察中国流通创新.新浪网.2024-09-12

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豆瓣读书.2024-09-1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