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2024-09-21 02:08

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中科院院级研究中心之一,成立于1995年,靠牌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所(今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实行戏柔性联合的方式,由中科院内不同侧面从事湿地研究的17个研究所组成,共有委员15名,是我国湿地研究的重要组织机构。

历史沿革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等单位结合国家有关部委和中国科学院的任务,开展了全国范围内沼泽和泥炭资源的综合考察,先后对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若尔盖县高原、青藏高原、新疆、长江中下游平原横断山脉以及沿海地区的沼泽进行了综合考察。20世纪90年代开始,结合中国科学院特别支持项目,对全国沼泽进行补充调查,对全国沼泽的分布、成因、组成、特征、类型等问题作了研究,基本上查清了资源,掌握了其分布和发生、发展的规律。

1995年中科院湿地研究中心在长春地理研究所成立,先后联合了18个研究所、多个网络台站,直接或间接从事湿地研究的科技人员达400余人。目前,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研究,在湿地生态过程,湿地物质循环,尤其是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2002年,中科院长春地理所整合了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更名为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7月,中科院湿地研究中心,随依托单位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迁至新所区,位于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湿地楼。

组织形式

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实行戏柔性联合的方式,由院内从不同侧面从事湿地研究的17个研究所组成,共有委员15名。

中心主任:陈宜瑜

秘书长:吕宪国

研究方向

湿地生态结构与生态过程,湿地环境效应,湿地编目及湿地资源动态变化,代表性或独特性重要湿地生态环境评估和物种保护对策及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分类系统、演替规律与系统生产力,湿地保护与持续利用优化模式的试验示范,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完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服务。

主要任务

将我院从事湿地研究的科研力量联合起来,组织重大科研课题的调研与申请;组织开展湿地基础理论研究,建立我国的湿地科学体系;掌握国内外湿地研究信息,建立我国湿地数据库;研究不同自然地区湿地资源开发、经济发展战略、生态环境及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对策,建立不同区域湿地合理开发、持续发展模式,为国家或地方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课题研究和举办研讨会等,联合院内外湿地研究领域的骨干人才,培养一批跨世纪的青年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开展与国际湿地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合作,成为参与国际合作的有权威性的研究机构,多次召开工作会议。协助国家林业局编制《中国湿的保护行动计划》,主办了有关学术研讨会,争取到GEF“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子合同1项,参加子合同1项。

参考资料

创新历程-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页.2014-01-07

历史沿革-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4-01-07

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页.2014-01-0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