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城竹叶青蛇 :乡城竹叶青蛇

更新时间:2024-09-21 08:08

乡城竹叶青蛇(学名:Trimeresurus xiangchengensis),俗名乡城烙铁头,是蝰科竹叶青属爬行纲,为中国特有物种。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四川省等地,栖息于海拔3000米左右的横断山区,也可能出现在草坡、树下阴湿处、灌溉渠边阴湿处、住宅附近乱石堆中等地。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2750至3200米,模式产地位于四川乡城。

形态特征

头三角形,吻棱显著;体型修长,尾相对较短。背面浅褐色或灰褐色,有暗褐色犬牙交错的锯齿状斑或不整齐的横斑。

描述依据标本 四川乡城2雄6雌2幼(模式系列),九龙札日4雄21雌、巴塘县1雄,共7雄27雌2幼。

原始描述如下:

“头明显呈三角形,吻棱较显著;吻鳞高略大于宽,从背面仅能看见其上缘;头背被覆细小粒鳞,除眶上鳞最大外,以吻端周缘几枚鳞片较大;左右鼻间鳞相隔1—4(平均2.8)枚小鳞,后者与吻鳞上缘相切;眶上鳞长大于宽,其宽度不到左右眶上鳞间距的一半,其间一横排有小鳞10—12(平均10.8)枚;鼻鳞较大,中部略缢窄,个别标本鼻鳞的下半可见局部裂沟,将鼻鳞分为前后二半;鼻孔近圆形,开口于后半鼻鳞的前缘,略朝向外后方;眼大小适度,瞳孔直立椭圆形;上唇鳞7—8(平均7.6)枚,第一枚与鼻鳞完全分开,第2枚甚高,构成颊窝前缘(颊窝前鳞),第3枚最大,第3、4两枚位于眼的正下方,与眶下鳞相隔一行小鳞;颊窝前鳞与鼻鳞相隔2—6(平均3.5)枚小鳞,上枚眶前鳞与鼻鳞相隔2枚鳞片(颊鳞);区鳞片平滑;下唇鳞11—14(平均12.3)枚,第1对在颏鳞后彼此相切,每侧前2—3(个别为1)枚切颔片。背鳞菱形披针形,颈部25—27行,中段25行,中央21行具强棱,肛前17(1号为15)行。腹鳞雄性191及189,雌性190—194(平均192);肛鳞完整;尾下鳞雄性66及61对,雌性50—62(平均57.6)对,一号标本的尾基部和另一号标本的尾后段各有3枚成单。

“全长雄性(741+124)mm(正模),雄性(765+124)mm(配模)。

“背面浅褐色,左右各有1—2行略呈三角形、镶灰边的深棕色斑点,左右常呈交错排列,有时彼此相并呈犬牙交错的锯齿状斑,或者呈一不甚整齐的横斑。腹面灰白色,后段密布深棕色细点;雄性及部分雌性深棕色细点可密布整个腹面,仅颈腹无斑。头背浅褐色,具深棕色及浅灰色斑纹;上唇灰白色,或有稀疏褐色点,颊窝下方有一显著的深棕色粗斑;眼后到颌角上方有一较宽的深棕色纵纹,其下缘波纹状,其上缘及吻棱浅灰色;头腹面灰白色,有的标本部分下唇鳞散有棕色细点。”上颌骨着生一对长而略弯的管牙;眼与鼻孔之间有颊窝。毒蛇。

变异:四川巴塘1雄全长(980+170)mm,上唇鳞9,腹鳞194,尾下鳞59对。四川九龙札日4雄21雌左右鼻间鳞相隔1—3(平均2.1)枚小鳞,左右眶上鳞相隔7—11(平均9)枚小鳞,上唇鳞8—10(平均8.5)枚,颊窝前鳞与鼻鳞相隔3—5(平均3.5)枚小鳞,下唇鳞10—13(平均11.6)枚。背鳞中段25(23、24)行,平均24.1;腹鳞4雄175—185(平均179.3),21雌181—190(平均185.9),尾下鳞4雄54—64(平均59.3)对,19雌44—61(平均54.4)对。

生长环境

栖息于海拔3000m左右的横断山区。成体或发现于灌丛草坡,或见于树下阴湿处,或见于灌溉渠边阴湿处,或发现于住宅附近乱石堆中,个别采于住房之内。

两条幼蛇分别发现于河边及小溪边。

垂直分布:2750(四川九龙)—3200m(四川九龙、乡城县)。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