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贡 :源于隋朝的科举制度

更新时间:2023-11-01 11:44

乡贡是中原地区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谓,指的是未经学馆考试而是先经州县考试并及第,随后送至尚书省应试的考生。这一名称在科举制度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含义和地位。

起源与发展

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采用了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开设进士科,开启了用考试办法选取进士的时代。唐代沿袭并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考试科目多样,包括秀才、明经、进士等。常科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乡贡是指不经学馆考试而由州县推荐应科举的士子。唐代科举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国际影响

从宋代开始,东亚的日本、韩国、越南等地都模仿中国实施科举制度。这些国家的科举制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此外,科举制度的理念和实践也被引入到西方国家,对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