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乙胺 :有腐蚀性等的危险化学品

更新时间:2023-10-19 16:17

二乙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4H11N,是一种仲胺。它是一种水白色易挥发的可燃液体,具有强烈氨臭味。二乙胺主要用于制造医药、农药、染料、橡胶硫化促进剂、纺织助剂、金属防腐剂、乳化剂、阻聚剂等。此外,它还可用作蜡的精制溶剂、共轭双烯乳液聚合时的活化剂以及配制发动机抗冻剂等。然而,二乙胺也是一种危险化学品,具有强烈刺激性和腐蚀性。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可引起喉头水肿、支气管炎化学性肺炎、肺水肿;高浓度吸入可致死。蒸气对眼有刺激性,可致角膜水肿。液体或雾引起眼刺激或灼伤。长时间皮肤接触可致灼伤。口服灼伤消化道。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氨臭。

溶解性:溶于水、醇、醚。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及强氧化剂易引起燃烧。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有腐蚀性,能腐蚀玻璃。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D50540mg/kg(大鼠经口);820mg/kg(兔经皮);LC5011960mg/m ,4小时(大鼠吸入)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兔吸入150mg/m ,7小时/次,5次/周,6周,见支气管淋巴细胞灶性集聚,心、肝变性,角膜点状糜烂和水肿。300mg/m 尚有肾炎和肾小管轻度病变。

应用领域

用于有机合成和环氧树脂固化剂

监测方法

实验室监测方法:

1.二硫化碳比色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主编

2.气相色谱法(大气)。《现代环境监测方法》张晓林等主编

环境标准

苏联: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30mg/m

前苏联:(1977)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最大允许浓度 0.05mg/m (最大值,昼夜均值)

前苏联:(1975)水体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2.0mg/L

前苏联:(1975)污水中有机化合物最大允许浓度 10mg/L

嗅觉阈浓度:4.3mg/m

注意事项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慢性影响:反复皮肤接触,可引起变应性皮炎

应急处理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气、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废弃物处置方法:建议用焚烧法处置。焚烧炉排出的氮氧化物通过洗涤器或高温装置除去。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减少直接接触。

手防护:戴防苯耐油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