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传宾 :于传宾

更新时间:2024-09-21 04:20

于传宾(1901—1952) 绰号“于小辫儿”。平阴县于家纸坊人。山东快书演员。

成长过程

少时拜孙长瑜为师习唱山东落子,后来跟山东快书名家杨凤山学唱“武老二”,后得“武老二”名家杨凤山、马玉恒真传。独创四页竹板伴奏,成为独具风格的“竹板快书”。其演唱口齿清楚,刻画人物生动,表演动作如抬轿、镣等维妙维肖。初演快书时半文半武光脊梁,短辫撅在脑后,个大眼大,精气神十足。于传宾凭着记忆,学会了全部《武松传》,并改动了很多唱词,增加了一些口语俗语,深得下层百姓的喜爱。

个人特色

早期艺人说山东快书,用的是一对鸳鸯板,称为“梨花片”,又称月牙片。说唱者将梨花片夹于手指间碰撞发音,叮当声中,串串诙谐幽默的唱词就从他们咀中唱了出来。

于小辫说书则使用大小竹板,又称“四块板”(即右手两块大竹板,左手两块小竹板)。创用大小竹板伴奏后,大大增强了伴奏声音,远近可闻,特别招听众喜欢。于小辫在济南市长年骑着毛驴到西市场赶集说书。他在山东地区很有名气,一提起“于小辫”来,喜爱听书的无人不晓,每次说书,全场爆满,尤其老听客居多。

“于小辫”说书有三大特点:一是四块板能打出成套的锣鼓点来,如“四击头”、“急急风”、“撕边”(都是戏曲锣鼓经)等。观众不断叫好;二是说到武老二时,伸出两个手指头弯成三道弯,这功夫他的徒弟们都不知是怎么炼就的;三是说书时不喝水,而是不停地吃花生米(后来听说他有个好咳嗽的毛病,不吃花生米就无法说书,久而久之,吃花生米演唱也成了他的一大艺术特色),却既不耽误说书,也不影响效果。

作品及成就

于小辫最具代表性的说唱是《说唐演义全传》、《武松传》,还将落子书目《蛤蟆传》、《打蛮船》改为快书演唱。他的表演字正腔圆,板槽严实而风趣幽默,形象逼真,深得听众认可。在山东省曲艺界颇负盛名。于小辫一生收了很多徒弟:著名的有高福来、李德生、于路明、张庆海等人。

于小辫终生未娶,晚年染上酗酒习惯,全靠徒弟张庆海服侍起居。1952年,于小辫在说书时一头栽倒在台子上再也没有醒来。但他自成一派开创的于派却源源不断地流传至今。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