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尔-76运输机 :苏联第一种喷气式大型军用运输机

更新时间:2023-04-23 14:33

伊尔-76(俄语:Ил-76,北约代号:耿直/Candid)是苏联伊留申设计局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研制的四发涡扇战略战术运输机。该机是苏联第一种喷气式军用大型运输机,也是苏联空运建设的新起点,具有大航程、大荷载的优势,并被广泛出口,一直服役至今。

伊尔-76的研发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目的是对标美国C-141“运输星”战略运输机,在安-225运输机的基础上为苏联空军提供一种能够进行更快速的战略战术运输服务的新型运输机。设计由苏联著名飞机设计师谢尔盖·伊留申领导,1967年定型,1971年首飞,也是谢尔盖·伊留申的最后作品。

伊尔-76以军事用途为主,翼载低、展弦比大、有完善的增升装置,可空中加油,具有全天候的飞行设备,可以不依赖基地的维护支援,独立在野外执行任务。使用成本很低,甚至可与水上运输成本相比,在民用运输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伊尔-76总生产数量超过850架,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装备过。该机能够以770-800千米/小时的巡航速度运送最大重量为28-60吨的载荷并飞行3600-4200千米的距离。空载状态下最大航程超过8000千米。而且该机的机场适应性高,在一般混凝土跑道或非铺装跑道,甚至是南极雪地都能起降。

伊尔-76还延伸出了预警机、加油机、消防机等多种型号。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美国军用航空运输司令部(MATS)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中暴露出的军事航空运输问题,结合新时期的作战需求,启动了一种与此前C-74“环球霸王”和C-124“环球霸王Ⅱ”大型运输机不同的新型大战略运输机开发项目。该项目在1956年诞生了最大起飞重量近130吨、载重量超过60吨的道格拉斯C-133“货运霸王”运输机。与之相对的苏联的第一架专用军事航空运输机则直到次年安-12运输机的首飞才正式登场,但安-12与C-133在性能和规格上有着较大的差距,安-12只能算作战术运输机,为弥补差距,1960年苏联迅速启动更大的新型运输机项目,对C-133形成赶超之势,1964年,新运输机下线,被命名为安-22运输机,成为苏联第一种军用战略运输机。

然而几乎在安-22首飞的同时,美国更快一步入役了性能更好的洛克希德C-141“运输星”战略战略运输机,C-141虽然在运载能力和航程上略逊于安-22,但由于采用了喷气式发动机,飞行速度几乎是螺旋桨发动机的安-22的两倍,也就意味着在长途运输过程中,C-141要比安-22提前2到3个小时抵达目的地,当时对空降作战的高度重视不能允许这种效率差距出现。由于苏联飞机设计师谢尔盖·伊柳辛领导的第240设计局在1960年曾提出过一种采用喷气式发动机的新型运输机方案能够与C-141一决高下,苏联决定由第240设计局开始新型喷气式战略运输机研制。

研制历程

1966年6月28日,苏联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部长正式签发命令,责成第240设计局正式开展新型运输机的研制工作,要求新型运输机将采用四台涡轮风扇发动机,用于苏联中央部队的战略军事运输和战术前线运输任务,能够执行人员、车辆和多种物资的运输和空投任务。当时第240设计局已经有大型飞机的设计经验,在局长伊留申的领导下1963年就推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喷气式客机伊尔-62,为新运输机的研制积累了很多经验。但当时伊留申的身体健康情况已经不佳,新运输机的实际设计由更年轻的副总设计师亨里希·诺沃日洛夫领导,他也是伊尔-62的第一副总设计师。经过研究,第240设计局提交的技术草案采用了当时正在开发中的索洛维约夫D-30KU涡扇发动机作为动力,该发动机是图-134客机所采用的D-30发动机的重大改进型号。1967年2月25日,经伊留申批准,设计草案被提交到到了苏联中央。1967年11月27日,经苏联人民委员会研究决定,正式通过了新型运输机方案,并赋予了“伊尔-76”的编号。

在研制过程中,格奥尔基·帕基廖夫上校和拉迪·帕普科夫斯基担任模型测试工作的首席工程师,通过大量的模型测试充分对伊尔-76的气动布局、货舱布局、空投以及起降装置等细节设计找到了最优化方案,确定了机械化的中后掠翼空气动力学布局、具备反推力装置的四发涡扇发动机强化结构布局和高性能降落制动起落架等与当时国内外运输机所不同的设计特点。在整个研制过程中,伊尔-76认证了两百多项发明著作权证书和三十多项国外专利。

测试生产

1971年初,第一架原型机在莫斯科州第240设计局机械厂完成制造,1971年3月25日,苏联英雄试飞员爱德华·库兹涅佐夫驾机从伏龙芝中央机场起飞,飞行上百千米后成功降落在格罗莫夫飞行研究所机场。在格罗莫夫,这架原型机开始进行更细致的飞行测试,以验证各子系统的性能。1971年5月,这架原型机在伏努科沃机场向苏联高层进行展示,并随后参加了巴黎航展,引起轰动。1972底,第二架原型机试飞成功,1973年5月,第三架原型机也是第一架生产型机从乌兹别克斯坦以“瓦列里·契卡洛夫”命名的塔什干航空制造厂机场成功试飞,同年11月,第四架原型机也是第二架生产型机试飞。到1974年12月伊尔-76通过国家验收时,4架原型机共进行了964次飞行试验,累计飞行1676小时。

1975年,第一架生产型机调拨给白俄罗斯共和国维捷布斯克市第339航空运输团,开始列装测试,1976年4月21日,苏联政府下令,正式将伊尔-76投入现役。此后,伊尔-76的生产工作完全交由塔什干航空制造厂进行,8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生产高峰期,该厂的伊尔-76年产量最多达65架。苏联解体后,塔什干厂仍然维持了较高的产量供应外销。2012年后,新伊尔-76的生产被转移到乌里扬诺夫斯克的联合飞机公司航星制造厂。

设计特点

基本设计

伊尔-76采用和C-141“运输星”类似的上单后掠翼、单垂尾高平尾翼的设计布局,机翼置于机身最上方,位置较高,以最大程度减小对机舱空间的侵占,后掠角度约25度。为缩短起飞和降落距离,机翼上装有经过强化设计的大面积襟翼及扰流板,副翼为静态质量平衡式,并有两段三缝后缘襟翼,共有16个扰流片,整个机翼前缘共有10段前缘缝翼。机头呈尖锥形,分为三层,上层为驾驶舱,下层为安装有大量观察窗的领航舱,中间为圆形雷达天线罩。起落架为前三点式设计,共5组,前起落架单组四轮,后起落架各两组四轮,轮子尺寸为1300×480毫米,起落架支柱短粗而结实,采用多机轮和胎压调节装置,起落架支柱短粗而结实,采用多机轮和胎压调节装置,并配备了高性能制动器以缩短降落距离。

动力设计

伊尔-76采用四具索洛维约夫设计局的D-30KU(Д-30КУ)涡轮风扇发动机,该发动机1971年随伊尔-76首架原型机的下线同时通过国家验收,是D-30发动机的重大改进型号,在设计上采用3级压缩机和4级低压涡轮与11级压缩机和2级高压涡轮的双轴设计,并设有防喘振旁通阀,风扇直径1455毫米,巡航模式下每小时公斤/千克力比油耗约0.64-0.7,单台推力117.7千牛,涵道比2∶1,翻修寿命3000小时。每台发动机都装有蚌壳式反推力装置,收藏在尾喷管的下部。内翼和外翼前后翼梁之间为整体油箱,总燃油量109480升。

运载设计

伊尔-76货舱尺寸20米×3.46米×3.40米,货舱地板用钛合金加固,可运载140名全副武装士兵或125名空降部队;还可装运各种装甲车,运兵车,高射炮导弹;也可装载6个重5670千克的2.99米×2.44米×2.44米的集装箱或12个重2500千克的1.46米×2.44米×1.90米的集装箱或6个重5670千克的2.99米×2.44米的货盘。利用舱段组件可快速改变舱内布局,每段舱段可载客36人(每排4座)、担架病人和随行医护人员,也可载货。每架飞机可载3段舱段,每段长6.10米,宽2.44米,高2.44米。货舱后部有蚌壳式舱门和货桥以及装卸导轨,导轨宽度可调。2台电动起重机,每台起重能力2500千克;2台绞车,每台牵引拉力为3000千克。货舱为气密式,在10668米高空可保持3000米高度的气压。必要时可给驾驶舱增压。

航电武装

伊尔-76的主要航电系统是包括自动飞行操纵系统和自动着陆系统组成的全天候昼夜起飞着陆设备,是与安-22基本相同的PNPK“库波尔”系统,系统由RLS-P全向地面测绘雷达和RLS-N前向气象雷达以及应答机和光学红外探测设备围绕“侏儒”(BTsVM)机载计算机构成,并设有飞行操纵助力器,由电动泵提供动力,并与中央液压源分开,助力器失效后,可以手动操作。伊尔-76也具备自卫和轰炸能力,机尾设置有两门GSh-23机炮组成的半球自卫炮塔,合计载弹量1000发,配合有光学和测距雷达辅助瞄准设备;机上共设有四具APP-50R自动无源干扰发射装置,可装填共计384发电子干扰和热诱饵弹。翼下共设有四具UBD-3DA型通用挂架,可挂载500千克级航空炸弹,配合机上“库波尔”系统能够执行轰炸任务,便于应对某些空降场的特殊情况。

衍生型号

基本数据

服役情况

军用情况

民用情况

失事情况

相关事件

2024年1月24日,俄罗斯空军伊尔-76军用运输机在别尔哥罗德州坠毁,机上共载有65名进行换俘的乌军人员,还有6名机组人员和3名俄方军官,所有人员全部遇难。1月25日,俄罗斯侦查委员会发表声明称,在坠机地点发现了人体残骸和飞机的黑匣子,已经指派相关专家对寻获的机身碎片和其他物证进行鉴定。根据初步调查结果,可以确定伊尔-76运输机遭到了来自乌克兰境内的防空导弹袭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