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农村 :内地农村

更新时间:2024-09-20 16:17

《内地的农村》出版于1946年,当时中日八年战火刚刚熄灭,烧得中国支离破碎,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再也不能解决广大农民的需求,这让组成中国的主体架构——农村在背负着难以承担的重担之下,寸步难行。中国农村的出路在哪里?在这个的大背景下,费孝通通过对中国内地农村的实地考察,把得到的信息地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地探索着这个答案。

简介

农民是否应该实行“耕者有其田”?

书中讲到,若实行土地平均分配,则每个人只能占一小块土地,随着下一代的需要,原有的土地便被再分配,这导致每个人所占有的生产资料随之减少,正所谓“富不过三代”。而这些不断被分割的土地还牵制着农村所有精壮劳动力,使他们世世代代深陷泥土之中,这不利于技术改良和实现农业机械化。但是另一方面,若让少部分人得到大量土地,这部分人便是不必劳动便可以得到享受,而这必“会让其他一部分人的享受打压下去”,没有土地的人或沦为“佃农”,或“充军”,或“下南洋”,这部分的人对社会的生产基本没有多少贡献。说到底,是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当时让农民拥有土地的呼声非常高,但费孝通却敏锐地发现“耕者有其田”并不能解决农民的贫穷,但他并没有停滞在这个发现上面,而是积极地寻求解决的办法。

费孝通发现,在一些农村,土地所有权虽然分开,但经营权却可以集合。因为一些农业活动必须靠全村人的合伙才能完成。虽然这只是一个特例,但如果能够实现土地集中经营,交给一部分人去打理,则其余的人便可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入城镇参加工业生产,就是从一种生产力转化成另一种生产力,不失为人力资源合理分配的好办法。在节省农村人力方面,费孝通提倡“以资本代替劳力”,通过增加资本,比如农业机械,农业化肥来提高生产力。这个观点在1946年就被提出,在那个时代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书中敢于质疑的精神同样是可圈可点。由于战争对人力的损耗,国家提出鼓励生育政策,但费孝通却认为它不但不能解决燃眉之急,而且会使一部分劳动力牵制在育儿的繁琐事务中,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他还提出,70年后,大量的人口将会给土地带来沉重的负担。如果他的声音能够被当权者听到,50年后的今天不会有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拖着中国磕磕绊绊地发展。

此外,费孝通的研究态度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在参考Buck教授的巨著中列举中国农作物产额时,发现了一个不合常理的数字,原来这是Buck研究的失误,这个细心的发现最终避免了费孝通的研究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永远抱着怀疑的精神,不受常理影响地思考,是费孝通不断取得成功的原因。

目录

《农村土地权的外流》、《土地继承和农场的粉碎》、《农田的经营和所有》、《抗战和农村劳力》、《农民的离地》、《我们要的是人口还是劳力》、《生活到反抗》。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