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更新时间:2023-05-05 10:31

农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植物生产类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农学专业是研究作物遗传育种和高产、优质、高效的作物生产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是以农业生物科学为基础的应用学科。旨在培养具备坚实的生物科学、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具备开展与农学有关的教学、科研、技术设计、推广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具有健全人格及社会责任感,有创新、创造和敬业精神的农学学科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栽培耕作、作物育种、农业规划、技术开发等工作。

专业发展

“耕田种谷”是中国人关于“农”的最基本的概念,而所谓“农学”也就是关于“耕田种谷”的学问。从《周礼》中有关“三农生九谷”和“任农以耕事,贡九谷”的定义,以及三农与园圃、稼穑和树艺等相提并论的情况来看,所谓的“农”还是一种狭义的“农”,即谷物种植业。现存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第一卷便是讲“耕田”、“收种”和“种谷”。到清末,这种农的概念仍然未变,创办于光绪二十三年四月(1897年5月)的《农学报》,其办报的宗旨就是“以明农为主,兼及桑蚕畜牧,不及他事”。显而易见,传统中国人心中的“农”,就是耕田种谷,而桑蚕畜牧甚至也被排除在外。

中国文献中,我们现在所查到的最早使用“农学”这一概念者为明末徐光启。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评价元朝王祯所撰的农书时说:“王君之诗学胜农学,其农学绝不及苗好谦、畅师文辈也。”徐光启认为,农学应该是读书人所研究的对象,徐光启在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十一月中旬所撰《拟上安边御虏疏》中提出根本之计在于“务农贵粟”,深慨“唐宋以来,国不设农官,官不农政,士不言农业”。徐光启将农分为四个方面,即农官、农政、 农学和农业。不同的方面由不同的人群来从事,设置农官是国家的事,办理农政是官员的事,研究农学是士人的事,从事农业将是农民的事。明确提到农学为士人(知识分子)之事,和现代人所说的农学在内容上是接近的。但徐光启之后,“农学”一词很少被人提起,直到清末近代农学在中国兴起时,才开始广为人们使用。

1898年,中国近代意义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建立,1905年,作为京师大学堂八个分科大学之一的农科大学开始筹建,这是形成中国农业大学的最早源头,也是中国农学专业的源头。截至2023年5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均设立本专业。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本专业类主要培养具备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扎实的生物学基础,分别掌握现代作物学、园艺学或植物保护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了解学科前沿,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在农业及相关领域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或相关企业从事植物生产类专业技术的教学与科研、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

知识要求

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字写作能力,能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和阅读专业文献,熟悉计算机操作技术,并且具有较高水平的文学、历史、哲学、伦理学、思想道德、政治学、艺术、美学、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通识性知识。同时,学生还具有较高水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初步的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与学科和专业相关的产业发展状况、学科发展前沿、发展趋势,掌握较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三个方面。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外语、数理化、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等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植物学、遗传学、基础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生物统计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物技术导论、分子生物学导论、农业生态学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种子学等课程。

参考资料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本专业的学生可在研究生阶段从事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学等领域方面的研究。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企业等从事教学、科研、推广和管理等工作。

师资队伍

本专业院校须有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专任教师队伍。其中培养单位每个专业应拥有2~3名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带头人,承担专业主要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少于12人,生师比不高于18:1,承担专业主要课程的任课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应不低于80%,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30%,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不低于50%。

教学条件

各高校应开设该专业的教学条件包括图书资料和教材、实验室、实习基地、教学经费四个方面。图书资料和教材方面,培养单位公共图书馆应具有数量丰富的专业图书和专业期刊,专业期刊种类不少于30种,专业图书生均不少于30册。图书馆应提供本科生使用的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应拥有能够满足专业教学和科研的中文数据库和外文数据库。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材应选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教材,其中国家和省部级规划教材应占40%以上。培养单位应为学生提供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等。原则上应具备较为先进的大型分析检测公用平台,常用的仪器与实验器材尽量保证学生每人1套或至少两人1套。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原则上要求学生2~4人有1套设备与器材。培养单位可用于培养的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总额应达到1000万元以上,并逐年增长。现有仪器设备完好率不低于95%。学校实习基地应能为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使用空间,要求提供平均每个班不小于667平方米的实习大田(或果菜园和大棚)。配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和实训等进行全面指导。本专业须建有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可根据需要与科研院所、农场、园艺场、果园、农业管理及推广部门、涉农企业等联合建设,稳步扩大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使之成为“产学研”有机结合的载体。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

专业排名

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评级A+的学校共有2所,评级A的学校共有6所,高校的专业排名前8名依次为:

艾瑞深2024中国大学农学专业排名(研究型),A++档次的学校3所,A+档次的学校8所,A+及以上的学校排名依次为:

中国科教评价网2024-2025年农学专业排名中的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中等级5★+的学校2所,等级5★的学校2所,等级5★及以上学校的排名依次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