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不一致 :动态不一致

更新时间:2023-11-09 14:57

动态不一致(dynamic inconsistency)也叫时间不一致(时间 inconsistency),是宏观经济分析常见的一个概念。

大概介绍

动态不一致最早见于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1790年的公用信用报告.2004年诺贝尔奖得主当时在卡耐基·梅隆大学现在在明尼苏达大学阿尔伯特·普雷斯科特(Prescott.E.C)和挪威经济学家基特兰德(Kydland.F.E )对它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20世纪70年代,“滞胀”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问题。对此解释众说纷纭,不同的经济学家由不同的解释。当时的主流学派坚持在约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框架内解释,但其解释无法令人信服.1977年,芬恩·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在其合作的论文"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The 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s”中提出了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并认为其是欧美各国在20世纪70 年代产生“经济滞胀”的根本原因。两位经济学家也因为此方面的理论贡献和“商业周期驱动力”理论方面的贡献(即实际经济周期,Real Business Cycle,简称REC)而分享2004年的诺贝尔奖

芬恩·基德兰德阿尔伯特·普雷斯科特主要是从最优控制理论进行角度进行研究。根据最优控制理论,在既定的条件和既定的将来可供决定的选择理性当事人的选择都是最优的。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在他们的经典论文中证明了最优控制理论不适用于作为政策制定的工具,即使给定了一个定义明确的(well-defined)、取得共识的(agreed-upon)、固定的社会目标函数(fixed social objective functon),而最合适的工具是博弈论。因为根据假定经济参与人都是理性的,如果如果在每一时期t ( t= 1, 2, ..., T) , 给定公众的最优选择x1, x2, ... , xT- 1 以及任何将来时期s ( s\u003e t) 政府按照相同规则选择的情况下, 政府选择的可以使社会福利函数S= ( x1, ... , xT, ... )最大化, 这样的经济政策从动态上来看就是一致性的经济政策。但是政策制定者面对的不是与大自然的简单博弈, 而是与理性个体的动态博弈, 理性个体能够观察并预期到政府政策会随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使许多经济政策的可信度下降, 这时时间一致性问题就会产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理性个体偏好随时间的不规则变化; 二是政策制定者与理性个体之间的预期目标差异; 三是理性个体之间偏好不同, 且都只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 而政府则希望能够代表所有经济个体福利的社会福利函数最大化。这样个体的最优选择会通过社会福利函数来影响政府决策, 从而对其他经济个体产生外部性, 进而导致动态不一致性问题。芬恩·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证明了一致性的政策不是最优的,它也有可能会导致经济不稳定。就是说政策制定者如果要选择一个帕累托最优的政策,那么其政策就应该遵从一定的政策规则。

补充说明

在基德兰德和阿尔伯特·普雷斯科特基础上, Barro、Gordon( 1983)和Barro(1986) 详细阐释了货币政策中动态不一致问题。就货币政策目标来说, 实行低通胀是最优的, 然而低通胀政策是时间不一致的。由于存在收入税、失业补贴等调节, 导致了劳动力市场扭曲, 自然失业率过高, 因而政策目标又具扩大就业、增加产出的动机。根据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政府只能通过意外通胀来实现扩大就业的目标。如果个体预期政府会实行低通胀政策, 则政府的最优决策是相机抉择行事, 实行较高的通胀, 即政府有通胀倾向。由于个体是理性预期, 他们预期到政府会采取欺骗行为, 因而在预期目标中, 会把未来可能发生较高通胀这一情况考虑进去, 结果导致均衡时的通胀率较高, 而就业和产出仍然维持在自然率水平上。因此, 政府和公众之间博弈所导致的政策的均衡是有通胀偏差的( inflation bias) 。Barro等人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建立政府的信誉机制,提高政府在公众中的信誉.

动态不一致的问题的实质是个博弈论问题,因此它可以应用到其它方面,比如委托代理关系分析,进入遏制分析、政府间竞争关系分析以及寡断企业定价或者产量竞争分析等序贯博弈问题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