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20 23:18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矿冶学科。学院学科基础雄厚,冶金工程和科学技术史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冶金工程和科学技术史两个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教育部2009年公布的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列本学科第一。

简介

学院现设有冶金工程、生态学两个本科专业。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依托本学院建设。学院是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炼钢分会、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分会及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金属史分会的挂靠单位。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42名(不含校外兼职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人,冶金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1人、优秀奖2人,魏寿昆科技教育奖获得者1人。大多数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和出国留学、进修经历。

学院秉承北京科技大学“求实鼎新”的校训,依托冶金学科优势,为社会各界尤其是冶金行业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多项国家重要科研项目和企业技改项目,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项,为国家的钢铁工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面向未来,学院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学科特色突出、综合实力雄厚、国内领先、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并最终成为世界冶金教育与科研中心。

师资队伍

北京科技大学   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有教职工117人,专任教师94人,其中教授、博导43人,副教授24人,讲师23人,师资博士比率为88%;实验中心20人,行政办公人员7人,专兼职辅导员队伍12人。师资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4人,“国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人才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9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人,冶金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1人、优秀奖1人,魏寿昆科技教育奖获得者1人。

人才培养

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秉承科大“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发挥冶金学科师资、科研、实验设施的优势,以培养高素质研究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强化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探索拓展教育途径,构建全员全方位育人体系,重视实践教学,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近年来,学院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建成了符合当前世界冶金科技发展趋势的“现代冶金技术”、“高温物理化学”、“有色金属冶金”、“冶金资源有效开发利用”、“冶金工艺过程节能与环保”、“生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实验室,完善了冶金工程专业和生态学专业本科教学实验室,形成了从事冶金领域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的实验基地。

科学研究

学院在冶金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力量雄厚,综合学术和研究水平国内领先,承担了冶金领域多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和国内主要钢铁企业的重大科研任务,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国冶金工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1年,学院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78项,其中纵向项目46项,横向项目132项。全年科研经费到款额6279.75万元,其中纵向项目到款额2437.09万元,横向项目到款额3842.66万元。

新增纵向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其中:面上项目11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立项项目4项,国家863课题立项项目1项,教育部创新团队及新世纪人才3项,其他部委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项,人文社科立项5项,基本科研业务费11项,承担北京市各类科研项目2项。

2011年科研获奖项目16项(其中:省、市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6项;优秀奖1项;科研鉴定项目1项)。申请专利60项(其中:发明专利59项;实用新型1项),授权专利30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4项)。计算机软件登记1项,出版学术专著3项。

2010年发表SCIE、EI、ISTP收录论文264篇,其中被SCIE收录106篇、EI收录136篇、ISTP收录22篇。

交流合作

走国际化道路是提高办学水平、扩大国际影响的重要途径。学院与国外同行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多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如国际炼铁大会、国际合金热力学会议、发展中国家连铸国际会议、铝冶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国际冶金史大会等。

积极与世界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先后与日本东京大学东北大学(仙台)麻省理工学院亚琛工业大学天主教鲁汶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互派学者、联合培养学生。近三年来,联合培养研究生60多名,每年与日本东北大学进行一次大学生交流周活动。聘请麻省理工学院SADOWAY教授、剑桥大学FRAY教授等作为兼职教授。

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邀请德国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外国专家58人次到校进行访问。派出教师53人次参加各种国际交流活动,其中大会特邀报告15人次。在第13届东亚科学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全体代表大会上,梅建军教授当选为国际东亚科学技术和医学史学会的新一届主席。为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交流,学院组团访问台湾成功大学等高校,参加两岸资源工程研讨会等活动。2011年7月举办的第二届北京科技大学理海大学夏令营活动,科技史、生态学的12名研究生参加,并举办了主题为“中国文化:建筑、园林与生态”系列学术讲座。与东北大学(仙台)联合举办的第七届学生创新活动交流会于2011年9月举行,我院26位同学参加,论文交流报告会提升了双方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交流水平。学院积极派出留学生,加强人才培养:8名同学被选拔赴德国亚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5名同学被选拔赴天主教鲁汶大学攻读硕士学位;3名同学被选拔赴台湾成功大学交换学习;14名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4名博士生出国短期留学。同时培养国外留学生,扩大学院影响力:42名马来西亚、蒙古、加蓬韩国等国的留学生在学院进行本科专业学习;3名外籍学生进行研究生学习。

毕业就业

学院每年毕业学生250余名,其中研究生120余名,本科生13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包括:(1)50%左右考取硕士研究生;(2)各级政府机关、科研设计院所和高校;(3)大中型企业;(4)合资与外资企业;(5)高新技术企业。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2024-02-1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