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目大蚕蛾 :中国的野生绢丝昆虫资源

更新时间:2024-09-21 08:48

半目大蚕蛾(天蚕)是中国珍贵的野生绢丝昆虫资源。主要取食壳斗科相等属的植物。

简介

半目大蚕蛾(天蚕)是中国珍贵的野生绢丝昆虫资源,在黑龙江省镜泊湖饲养和全省野蚕资源的普查过程中,发现了柞蚕饰腹寄蝇、四星埋葬虫和中华黑广肩步甲是对天蚕可产生较大危害的天敌昆虫。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们已形成了对天蚕自然种群的高度适应性,对天蚕自然种群的发展规模起到了决定性的抑制作用。了解和研究这些天敌昆虫,对更好的保护天蚕资源以及开展其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半目大蚕蛾(Antheraea yamamai Guerin-Menev ille)俗称天蚕,是中国珍贵的野生绢丝昆虫,2000年8月该物种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加以保护。在黑龙江省镜泊湖饲养和全省野蚕资源的普查过程中,我们发现3种对天蚕危害较大的天敌昆虫,这些昆虫种群对半目大蚕蛾适应性强,危害重,已形成对半目大蚕蛾自然种群的发展规模起决定性的控制作用。

形态特征

成虫8月间羽化,最早羽化与最迟羽化相差可达30天以上,羽化最适温度为22-26℃,成虫翅展12-15cm,体长雌约4.5cm,雄约3.7cm,色泽不一,多达几十种,主要有橙黄色、灰黄色、赤褐色、红色、茶青色等各种各样不同浓淡程度的蛾色,其中以橙黄色较多,茶青色最少。交配率的高低与环境条件及翅色有关,温度低、湿度高、通风而风力不长、强的荫影处较为适宜,又橙黄色蛾交配率最高,其次为灰黄色蛾。

幼虫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下,5月上、中旬孵化。暖卵的适温为18℃,相对湿度为75-85%,在此温、湿度条件下,经6天孵出蚁蚕,孵化率可达90%左右。

半目大蚕蛾主要取食壳斗科相等属的植物,如辽东柞、蒙古柞、栓皮柞、尖柞等树叶。

半目大蚕蛾的野外放养,病害天敌比较严重,结茧率仅35%左右。为了防止天敌为害,可在小蚕期进行室内饲养,剪取鲜枝放在容器中饲育,每日早晚给叶一次,温度25-28℃,相对湿度70-75%,并适当添水,可减少发病率、提高结茧率。

天敌昆虫

柞蚕饰腹寄

形态特征成虫雄蝇体长10~12 mm;体色黑灰,头部覆灰黄粉被,胸部生有黑色刚毛,形成几列纵带状,翅面窄而长;雌蝇体型略短,体长9~12 mm,体色灰黑胸背刚毛黑色成纵状排列,与灰色粉被区别明显,在林地中从外观上很容易与其它蝇类区分开。卵呈卵圆形,灰色,属微型卵,卵长0.3 mm左右,宽0.18 mm,肉眼可见。幼蛆体黄色,体长差别较大,腹末端有2个气门盘清晰可见,气门盘为深褐色。蛹为围蛹,长椭圆形,两端粗细差异不大;蛹为深褐色或黑褐色。

四星埋葬虫

形态特征:雌虫体长16.0-17.0 mm,甚扁。体黑色,略有光泽,前胞北板,鞘翅目土黄色。头小,略呈三角形,黑色;复眼小,椭圆形,宽大于长,边缘上翘,中部隆起并呈黑褐色;小盾片三角形,鞘翅土黄色密布突点,每鞘翅有3条纵脊,在近肩和顶角处各有一个大黑斑,使翅面呈四星状;足黑色,前中后部依次增大,胫节有成排的密刺和2根端距,跗节末端外突呈刺状,爪尖而弯。腹部仅第7节突出于鞘翅外,尾端有黄褐色细毛。卵略呈长圆形,初为白色,孵化前变为黄褐色,有弹性。卵长2.2~3.4 mm,宽2.0~3.1 mm。幼虫扁而长,老熟时体长22.0~28.0 mm。初孵化时为白色,眼为红色,后渐变为灰色和黑色。虫体由12节组成,头小,前口器,各体节边缘外突出,呈锯齿状,末节尖小,有2根臀棘。蛹为裸蛹,初化蛹为白色,后变为土黄色,蛹体长19.0-22.0 mm。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