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龛石窟 :位于四川省巴中市的景区

更新时间:2024-09-20 12:22

南石窟,即巴中南龛摩崖造像,简称南龛石窟,或称南龛坡,位于巴州区南一公里的南龛坡山腹,是四川巴中境内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石窟。

南龛石窟,始凿于隋,盛镌于唐,世人始称“南龛寺”,李亨乾元三年赐名“光福寺”,迄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是隋唐两代我国石窟艺术巅峰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佛教艺术。石窟现有造像一百七十六龛,二千七百余尊,有经幢一座,造像碑十七则,严武(唐巴州牧)“奏表”碑一幅,题记三十五条,诗文等五十一首。南龛造像是以佛教为主的宗教艺术,造像主要有“三身”“三世佛”“释迦佛”“鬼子母佛”“七佛”“千佛子”“接引佛”“双首佛”“观音菩萨”“如意轮观音”“毗沙门天王”“八部护法神”等,造像大部分是盛唐前后、宋代及近代作品。

1988年,南龛石窟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巴中市巴州区境内的水宁寺石窟西龛石窟、北龛石窟合并到南龛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南龛石窟,即巴中南龛摩崖造像,简称南龛石窟,或称南龛坡,位于巴城南一公里的南龛坡山腹,岩石壁立,高十余丈,长数百尺,方正如削,列层分龛,镶佛累累,南龛造像,始创于隋,盛于唐,不断增镌,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有造像一百七十六龛,二千七百余尊,有经幢一座,造像碑十七则,严武(唐巴州牧)“奏表”碑一幅,题记三十五条,诗文等五十一首,造像精巧玲珑,姿态各异,气质浑厚,端庄丰满,神情潇洒,典雅大方,是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是巴中古文化的历史见证。

南龛造像是以佛教为主的宗教艺术,造像主要有“三身”、“三世佛”、“释迦佛”、“鬼子母佛”、“七佛”、“千佛子”、“接引佛”、“双首佛”、“观音菩萨”、“如意轮观音”、“毗沙门天王”、“八部护法神”等。造像大部分是盛唐前后的作品,宋代及近代作品。

艺术特点

南龛造像的特点是身躯健美,面容丰满,衣饰富丽,如107龛的卢舍那佛像,身高4.45米,氧化铁加跃坐,头戴华玉的花冠,身着袒右肩僧衣,面容饱满,唇润卧丰,身躯健美,表情庄严肃穆,充分表现出令人皈依的艺术魅力;第116号龛在高2.7米、宽4.2米的龛窟内雕刻了93尊佛像,龛中的天王像,脚穿草鞋,别具一格,很富有当时川北坟特色;第53号龛和76号龛的一佛二弟和八部护法神龛,布局严谨,雕刻精巧微妙。

南龛造像在人物特点上是相当分明的。菩萨像,体态优美,和谐生 动;力士像,威风雄健有力;飞天像,形象优美,生动活泼,雕刻精巧,质威较强。这些造像多采用高浮雕的刻法,衣纹和缨络用流畅和明快的阴刻线条,刀法纯熟,洗练。不但表述了不同内容的佛传式“经变”故事,而且还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美学标准,社会生活面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充分体现了古代匠师的聪明才智,为我们研究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

南龛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顶建有记载6550余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将士简历、照片及5000余件手迹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山腰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由邓小平亲笔题写馆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馆藏文物2万余件和1800多万字的史料,再现了红四方面军的丰功伟绩,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参考资料

南龛石窟.nankanshan.2024-03-31

四川巴中:南龛石窟 米仓道上的艺术瑰宝.四川文明网.2024-03-31

巴中掠影(3):南龛摩崖造像.blog.sina.com.cn.2019-07-0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