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

更新时间:2023-02-27 22:49

厉以宁(1930年11月-2023年2月27日),出生于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中原地区著名经济学家。

1955年,厉以宁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历任资料员、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等职。是中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并对“转型”进行理论探讨,主持了《证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

著有《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学的伦理问题》等著述。曾被授予“孙冶方经济学奖”“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证书”“金三角地区”奖,获得了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奖(个人最高奖),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30年11月,厉以宁出生于南京,4岁时,跟随经商的父亲举家迁居上海市,并于6岁时进入上海中西女中第二附小(现永嘉路小学)学习。小学毕业后,厉以宁考入上海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1943年,厉以宁全家为躲避战火,前往沅陵县避难,厉以宁进入同样因战争迁到此处的长沙雅礼中学就读。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后,厉以宁回到南京,转入金陵大学附中读高二,期间厉以宁立下志愿“工业救国”,打算学习化学

1948年,厉以宁高中毕业,被保送金陵大学,打算报读化学工程,但因为国民党政府垮台,金陵大学暂时停止教学,厉以宁于是前往湖南陵,在沅陵教育用品消费合作社担任会计。工作两年后,厉以宁决定参加1951年的高考,并委托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就读的好友赵辉杰代为报名。赵辉杰考虑到厉以宁虽想学化工,但更适合学习经济学,便作主将其第一志愿填报为北京大学经济系。1951年,厉以宁成功被北京大学录取。

工作经历

1955年,厉以宁大学毕业后留校,在经济系资料室工作,接触到大量的西方经济学著作和经济学期刊,由此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翻译了200多万字的经济史著作,并为北大经济系内部刊物《国外经济学动态》提供了数十万字稿件。

1977年,厉以宁结束资料室工作,开始登上讲台成为教师,至2016年,其先后讲授了资本论、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统计学会计学专业等20余门课程。

1980年,在全国劳动就业会议上,厉以宁首次正式提出的关于股份制的建议,该建议引发理论界、学术界的激烈争论,最终未被采纳。

1986年,就中国的改革问题,厉以宁首次提出所有制改革设想,并于当年9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我国所有制改革的设想》一文。

1990年,厉以宁的专著《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出版,并在后来的几十年间多次再版,被称为“影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十本书之一”。

2003年10月,以厉以宁为组长的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以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为主题组织调研组到广东省、辽宁等地展开调研;2004年,调研组撰写的《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建议》连同厉以宁的亲笔信一并被送至国务院,受到国务院重视;随后在2005年2月19日,《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有效促进非公经济发展,该文件也被称为“非公经济36条”。

人物逝世

2023年2月27日,厉以宁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2023年3月4日至6日,北京大学校园开展吊唁活动;3月7日上午举行追悼会。

主要成就

学术成就

厉以宁是中原地区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并对“转型”进行理论探讨,对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术论著

人才培养

从1977年至2016年,厉以宁坚持讲课,先后讲授了资本论、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统计学会计学专业等20余门课程。培养出了李克强、李源潮、陆昊、孟晓苏龚方雄等众多政界要人和商界精英。

担任职务

厉以宁生前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还担任着中国国际交流协会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中国企业投资协会副会长等职。此外,厉以宁还担任了众多职务:

家庭生活

荣誉奖项

个人荣誉

影响与评价

厉以宁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影响重大,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厉以宁“改革先锋”称号时,评价他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

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给予厉以宁的颁奖词是:

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给予厉以宁的颁奖词为:

第三届中国基金业奖组委会给予厉以宁的颁奖词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