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中子 :中子的反粒子

更新时间:2024-09-21 00:35

反中子,是正电子的发现证实了保罗·狄拉克反粒子理论,一些理论物理学家开始认真对待这一理论。1934年沃尔夫冈·泡利与克拉夫证明,即使不能形成稳定的负能粒子海,也会有相应的反粒子存在。于是人们就开始寻找其他粒子的反粒子。

概述

中子的反粒子。它是1956年发现的。它的磁矩对于其自旋是反号的。反中子与核子相碰可湮没为π介子。反中子(antineutron)是中子的反粒子,1956年,反质子被发现一年后,美国物理学家Bruce Cork发现了反中子,这种粒子的质量与中子相同,也不带电荷,但反中子是由三个反夸克所构成,分别是两个反下夸克和一个反上夸克,有别于中子的夸克。

反中子的磁矩也与中子相反,一般中子的数值为-1.91 µN,而反中子则为+1.91 µN,当中 µN 是磁矩中的常数

由于反中子与中子一样不带电荷,因此要直接观测反中子并不容易,但可看到它与中子湮灭成能量。

发现历程

现时有人认为,中子与反中子互相振动是存在的,并在一种未知的物理定律下发生,并违反重子数量守恒的定律。早在1928年,保罗·狄拉克便预言了反质子的存在,但证实它的存在却花了20多年的时间。根据狄拉克的理论,反质子的质量与质子相同,所带电荷相反,质子与反质子成对出现或湮没,用两个普通的质子碰撞便可获得反质子,但反质子的产生阈能为6.8GeV。1954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劳伦斯辐射实验室,建成了64亿电子伏的质子同步稳相加速器,这为寻找反粒子提供了条件。1955年,张伯伦和塞格雷用上述加速器证实了前一年人们所观测的反质子的存在。由于反质子出现的机会极少,大约每1000亿高能质子的碰撞,才能产生数量很少的反质子,因而证实反质子的存在极为困难。1955年他们这个实验小组测到60个反质子。由于偶然符合本底不大,记数系统虽不算好,但较为可信。

不久他们又发现反中子。尽管高能粒子打靶时也能产生反中子,但是由于反中子不带电,更难从其他粒子中鉴别出来。他们是利用反质子与原子核碰撞,反质子把自己的负电荷交给质子,或由质子处取得正电荷,这样,质子变成了中子,而反质子则变成了反中子。

简介

反中子

分类:反重子

组成:一个反上夸克、两个反下夸克

系:费米子

群:强子

基本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引力

粒子:中子

状态:已被发现

电荷: 0

自旋: -1⁄2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