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地学报 :史地学报

更新时间:2023-09-26 17:17

《史地学报》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研究会的机关刊物,由南高师出版委员会认定为南高师丛刊之一,并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承印发行。该刊物从1921年11月至1926年10月共出版了4卷21期,最初为季刊,自二卷二期起改为月刊(寒暑假除外)。1925年三卷八期出版后,直至1926年10月的四卷一期出版,此后停刊。《史地学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一份持续时间并不长但影响较大的历史学类学术刊物,展现了一个强大的学人群体通过各自的教学实践,探讨其学术追求、国史认知和史地教育观念的图景。

刊物简介

《史地学报》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研究会的机关刊物。

南高史地学派因《史地学报》而得名。史地研究会则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文史地部和其他科系学生的联合组织,其成员以文史地部学生为主。南高师校内的各种研究会每年都出版会刊,如哲学研究会每年出会刊2册,体育研究会每年出会刊一册,所以史地研究会成立以后就开始着手筹备会刊。

史地研究会第二届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从事会刊的筹备和地质考察,但会刊并未诞生,倒是地质考察活动进行的有声有色,先后去雨花台栖霞山燕子矶、龙潭等地旅行考察。在胡焕庸任总干事期内,筹备刊物成了头等大事;“本会以中国史地界之沉寂,拟就力所能及,出其一得,以供社会之商,久蓄此意,至本届始决定”;为了慎重起见,史地研究会开了3次编辑会议,并征求指导员意见,在此基础上议决了会刊——《史地学报》的各种问题。

所设栏目

《史地学报》所设栏目(门类)有卷首插图、评论、通论、史地教学、研究、古书新评、读书录、杂缀、世界新闻(时事纪述、地理新材料、中外大事记)、气象报告、书报绍介、史地界消息、调查、史地家传记、谭屑、专件、选录、书报目录(书籍、杂志、论文)、会务(纪录、会员录、职员录)、通讯、史传、地志、论文摘述、表解等,但并非每期杂志均包含上述门类,而是视来稿情形而定。栏目设置灵活,图文并茂,先后设有栏目(门类)30余个,其中常设栏目20个,如评论、通论、史地教学、研究、古书新评、读书录、杂缀、世界新闻、气象报告、书报绍介、史地界消息、调查、史地家传记、谭屑、专件、选录、书报目录、会务、通讯及卷首插图等。但也并非每期均包含上述门类,而是视来稿情形,随时对栏目进行调整。

学术贡献与影响

作为五四时期历史学代表性刊物之一,《史地学报》一方面承继传统中原地区史学的特色,另一方面也尝试向西学取经,同时还兼有史地教育之重任。在柳诒徴竺可桢、朱进之、童季通、徐则陵、白眉初梁启超等知名教师与学者的指导下,《史地学报》把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通过开辟“史地教育”、“史地教学”专栏,积极介绍国内外史地学教育理论、教育状况等,以期引起国内学人对史地教育的关注与探讨。《史地学报》密切关注学术发展动向,积极参与学术讨论,不仅发表史地学报派的成果,还转载、译载或摘述有价值的、重要的历史学研究论著,其目的在于全面反映当时的史学发展状况及研究动态。《史地学报》对鲁滨孙·克鲁索新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也颇有贡献,通过译作、新书介绍、书评等多种形式传播鲁滨逊新史学思想,介绍鲁滨逊及其弟子的代表作。

结束与遗产

《史地学报》逐步成为东南大学有重大影响的三大学术刊物之一。然而,从发刊到停刊的短短5年间,《史地学报》却经历了初创的艰辛和维持的艰难,到1925年底,《史地学报》已经是盛势不再,难以为继了。此时,柳诒徴卷入东南大学易校长风潮,被迫远走沈阳东北大学任教。竺可桢则应聘于商务印书馆。与此同时,张其昀刘掞藜向达郑鹤声等研究会的骨干成员相继毕业,核心成员风流云散,研究会最终解体,其骨干力量加入到1926年新创办的《史学与地学》,而《史地学报》也与史地研究会一样,走向终结。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