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厚民 :中国摄影家

更新时间:2024-09-21 04:06

吕厚民(1928年9月9日-2015年3月9日),男,汉族,黑龙江省依兰县人,中国摄影家。曾任毛泽东的随身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荣誉委员等职位。

1948年3月吕厚民任小学教师,同年7月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被分配到照相科。1949年3月,吕厚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他被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照相科工作。1950年1月他被调往中南海,专门给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照相。1957年底,他所在的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摄影科同新华社合并,他成为新华社记者。1961年,吕厚民被调回中南海,任毛泽东的随行记者。1965年至1966年,他任新华社江苏分社摄影组长。1975年至1977年,吕厚民任新华社江西分社摄影组长,1978年至1997年吕厚民在中国摄影家协会工作。2014年10月15日,吕厚民作为摄影界的唯一代表,参加了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2015年3月9日吕厚民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根据吕厚民生前遗愿,遗体捐献给北京协和医院从事医疗研究。

吕厚民的代表作有《欢送志愿军归国》《毛泽东与周恩来》《毛泽东打乒乓球》《周恩来与邓小平在颐和园》《毛泽东在书房》以及《放鸭图》《人定胜天》等。作品多次参加过国内外影展,被报刊杂志大量采用。在北京、东京、纽约等地举办过多次个展。出版了《领袖风采》《毛泽东》大型画册和《公仆颂》《瞬间之旅》画册。1992年起吕厚民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1月他获纽约东西方艺术家协会颁发的“世界杰出艺术家”奖,1997年9月他在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第24次代表大会上获荣誉奖,同年11月吕厚民获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杰出贡献奖。

人物生平

1928年9月9日,吕厚民出生于黑龙江省依兰,他的父母依靠卖豆腐维持生计。1948年3月吕厚民任黑龙江省依兰县的一位小学教员,同年7月,20岁的吕厚民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在照相科学习摄影。1949年3月吕厚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他调至北京电影制片厂,1950年1月进入中南海工作,主要任务就是为国家领导人拍照。1963年,吕厚民在采访朝鲜人民欢送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的活动时,拍摄了《欢送志愿军归国》。在古巴举办的国际摄影展览上,这张照片获得一等奖。吕厚民从1950年到1965年跟随在毛泽东身边担任摄影师,除了中间约三四年调离外,他一直在跟拍这位伟人。

1965年,37岁的吕厚民从中南海调至新华社江苏分社任摄影组组长。他携爱人刘钟云和3个孩子迁至南京,住在分社办公楼后面的宿舍里,靠近工人文化宫。在此之前,他已熟悉并爱上了江苏的青山绿水。一到南京他便奔赴江苏各地,拍摄了大量反映工农商学兵和各行各业面貌的新闻照片。1966年,吕厚民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全家下放到莆田市农村,实行严厉管制。期间,吕厚民结识扬州摄影家王虹军,彼此成为了一生的挚友,两人共同完成作品《垛田春色》。1973年,他写信并托人转交给毛泽东,离开下放的江苏兴化,前往新华社江西分社继续摄影记者的工作。1975年至1977年任新华社江西分社摄影组长。一直到1978年,吕厚民才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筹备小组的领导人之一,开始了人生新的一页。1979年,吕厚民在中国美术馆把陈复礼的摄影展第一次呈现给中国观众,接着又将日本、法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摄影家请到中国。直到2002年退休,这30余年里,他一直工作在第一线。

2004年,兴化市计划给吕厚民建个摄影展览馆,他积极配合,无偿地拿出了上百幅有关毛泽东的摄影作品及兴化风光图片。2014年,吕厚民作为摄影界的唯一代表,参加了习近平主席主持的文艺座谈会,11月初,他携带自己拍摄的多幅毛泽东生前照片,前往湖南参加《毛主席回家了!》摄影展。

吕厚民76岁时得了前列腺癌,十多年时间人与病同在,相安无事。2013年10月,吕厚民发现肺部有一个东西,医生判断是恶性肿瘤。2014年11月15日,吕厚民从外地拍摄回来,有轻微咳嗽,住进北京医院检查,结果是“肺癌晚期扩散”。2015年3月9日吕厚民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根据吕厚民生前遗愿,遗体捐献给北京协和医院从事医疗研究。

个人生活

吕厚民和妻子刘钟云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当时工作人员住的是四合院,他刚调进去的第二天早上,刘钟云看见有一个小年轻在那刷牙,就趴着窗户看。巧的是,当天领导交给刘钟云一个任务,说调来一个新同志,让她把有关的文件和领导同志的住地给他介绍一下。但听说是个男同志,开始还不同意,后来领导说这是政治任务,刘钟云只能去了,而这次之后,俩人也产生了感情。1953年,吕厚民和刘钟云在中南海瀛台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并且于1954年有了儿子吕坚,之后的1960年有了吕方,1961年又添一丁——吕东。吕坚做了《北京日报》摄影记者,吕方做了《中国民航杂志》摄影记者,吕东曾在东大桥新时代照相馆做暗房。三个孩子受父亲影响,人生都始于摄影。

主要作品

发表书籍

摄影作品

艺术思想

“不但要时刻注视常常容易被忽略的重要瞬间,还要努力捕捉转眼即逝的美好瞬间。摄影是瞬间的艺术,明天的历史。不要忽略重要的瞬间,就要有好眼力,即较高的认识能力。不要错过转眼即逝的美好瞬间,还要有较高的技艺和较强的应变能力,这是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高度统一。”这是2008年吕厚民为自己的影展写下的文字,也是他一生经验的总结。

吕厚民的作品涉及风光、人物、花卉、舞台、风情等诸多方面,显示出创作题材的广泛作品样式的丰富,但也给人留下了一些遗憾——广博有余、施展不足。其实,吕厚民有他自己的向往,他向往创作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使它们“成为历史的缩影留在人们的脑海里,留在历史画卷的某一点上”。但他一次次服从组织分配,变换工作,他只能把“富有时代生活气息、富有情趣、富有美感”的一切事物作为自己的选择标准,期望手中的相机虽不能记录下时代变幻的风云,但能够为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生活信念起一点鼓励作用。

获得荣誉

资料来源

人物评价

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十多年,吕厚民用镜头记录毛泽东,也对毛泽东产生了深厚的革命感情。在他家里有几百个毛泽东像章,有各种关于毛泽东的书籍。(凤凰网评)

吕厚民为了随时抓拍到精彩瞬间,直到去世前几个月外出拍摄时,他还自己背着重约几公斤的摄影包,从不让别人帮他拿,相机更是一直握在自己手中,时刻准备着。(人民网评)

在摄影界,吕厚民被尊称为“吕老”,这基于他的艺术禀赋与人格魅力。尽管曾经身处“红墙”里,但吕厚民始终没有摈弃过平民情怀。(中国文艺网评)

吕厚民短小精干。(毛泽东评)

“先生风范儒雅,胸怀豁达,积极,德高望重。论其功业,殊可表述,影响甚广。”(摄影家于云天 评)

 穆青说:“他是一个真诚面对生活的摄影家”

作为毕生在摄影创作的沃野上耕耘的艺术家,吕厚民的艺术追求和艺术才华为人称道。(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讣告)

相关事件

1953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结束了,代表们开始有秩序地离场,吕厚民有意识地等着。这时,他往主席台扫了一眼,眼看着周恩来起身,手里拿着一份文件,但没有朝外走,一个闪念之间,吕厚民举起了相机。毛泽东正在伏案看文件,发现周恩来到了跟前,连忙起身,两人拿着文件开始交流,看上去心情都不错。“咔嚓”一声,吕厚民将这对亲密战友的神态永久定格。这幅合影,后来被制作成宣传画,在全国发行无数。

1999年10月至2000年4月间,北京同升和鞋店在未征得吕老同意、也未署名的情况下,在位于王府井大街225号的中华老字号“同升和”鞋店左侧临街展示橱窗中,使用了吕厚民1953年拍摄的《毛主席与周总理在中央人民政府第24次会议上》的摄影作品。在该展示橱窗中,以该摄影作品为背景照片,展示了四双为领导人订制的皮鞋,橱窗下面有国家领导人曾到该店订制皮鞋的文字说明。法院经审理认为,鞋店展示的吕厚民的作品是新闻摄影作品,虽作品应属职作品,但吕厚民是该作品的著作权人,应当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同升和鞋店未经吕厚民许可,在展示橱窗中使用该摄影作品的商业性使用行为,侵犯了吕厚民的著作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被告北京同升和鞋店被判在《北京日报》上公开向吕厚民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12000元。

参考资料

【大家名作】吕厚民摄影作品赏.中国摄影家协会.2024-04-23

吕厚民:山巅上的风景.光明网.2024-04-23

毛泽东专职摄影师吕厚民逝世 收录其作品影集首发 -中新网.中新网.2022-03-29

毛泽东摄影师吕厚民病逝 最后一张胶片成就经典.人民网.2024-04-23

这一次出发,吕厚民没带摄影包.凤凰网.2024-04-23

中南海里的红墙摄影师:从来都不敢对毛主席“摆拍”.澎湃新闻.2024-04-23

毛泽东专职摄影师吕厚民去世 临终嘱托“不搞大型追悼会”(图).中工网.2024-04-23

吕厚民:山巅上的风景.光明网.2024-04-23

吕厚民和他聚焦的永恒瞬间.新浪网.2024-04-23

吕厚民夫人刘钟云深情回忆——“他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中国文艺网.2024-04-23

吕厚民摄影作品集.豆瓣读书.2024-04-23

吕厚民 定格领袖的风采(组图).环球网国内.2024-04-23

吕厚民简介.中国文艺网.2024-04-23

著名摄影家吕厚民去世 代表作:《毛泽东与周恩来》.人民网.2024-04-26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