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家庄村 :河北省晋州市马于镇下辖村

更新时间:2024-09-21 00:02

吕家庄村位于河北省晋州市马于镇。2009年7月29日,据多家媒体报道,河北吕家庄村至今依然保留人民公社时期的印迹。村中的领导是一位91岁的老支书,老支书曾带着大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这个已经过弃的体制俨然已经不再合适,面对现实,老支书感到力不从心。一个相对稳妥的想法已经得到了老支书的认可,未来吕家庄村打算用集体的土地入股,引进大的企业,同时解决社员就业问题。

村庄现状

吕家 庄村,位于河北省晋州市马于镇,集体经济模式,原公社支书高能权(已故)是核心人物。2004年,吕家庄村拥有5500多口人、6400多亩耕地,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3亿元,集体公共积累和固定资产5000多万元,集体存款2500万元,集体流动资金14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670元。村集体有桑塔纳轿车3部,运输车15辆,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等上百台件,各种农机具全部配套,还购置了喷灌设施45台套,铺设地下节水管道1万米,灌溉实现了节水化,农业实现了机械化,还实现了田间公路化、路旁林网化。吕家庄村成立了10个农业生产队、一个果林队,用于以工补农的资金达6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3000多亩优质麦育种基地、2000 亩谷子、大豆良种繁育基地、1000多亩的标准化鸭梨生产基地。村里聘请日本专家来村传授“三水梨”种植技术,这种梨品质好、价格高,每个梨卖到了15元。吕家庄村果园种植的鸭梨年年销售到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年年都有澳大利亚客人前来检测梨果,定购果品。

吕家庄村出台了发展工业小区、养殖小区,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实施方案,工业小区内已有13家个体企业入驻,形成了皮衣、纺织、帽业等优势产业。占地98亩的养殖小区已有36家养殖户入驻,形成了养猪、养鸡等规模化养殖。两年前,韩国投资者慕名来到吕家庄村,独资创办了制帽厂。

村庄建设

截 止2004年,吕家庄村投资了1000多万元建起了两座高标准教学楼、幼儿园,学校配置了50台电脑,水电暖、各种设施达标;村内所有街道全部硬化、绿化、安装上了高标准路灯;建起了3.5万千瓦的变电站一座;修建了水塔,打了一眼300多米深的水井,常年免费为群众供水;建起了卫星地面接收站,免费让乡亲们看上了有线电视;建起了农村保健站,村民医疗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误诊。

吕家庄村的群众日常吃粮和用电等都由村集体统一补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实行定期发放养老金制度;65岁以上的老党员实行了生活补助金制度,全村老年人实现了“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村里95%以上的农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吕家庄村还成为晋州市第一个电话村。

公社模式

吕家 庄村老支书高能权的思考决定着吕家庄村的命运和未来。1982年,当“包产到户”的浪潮席卷全国的时候,隶属晋县东卓宿人民公社的生产大队并没有把地分了。老支书说:分了不沾(方言,指不行)。如今只要走进吕家庄村,人们就会发现,工分、口粮和集体劳动这些农村人民公社时期的印迹,至今仍是这里5558名社员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吕家庄村从生产工具到骡马牲口都归集体所有,人们通常不叫“村民”,而叫“社员”。吕家庄村沿用着口粮的说法,上午把麦子收下来,下午就分到各家,购粮款按照市场价从年底的分红中扣除。吕家庄村从干部到社员家的房子都一般大,宅基地都是2分4厘(约160平方米),最后建成式样相仿的2层小楼。吕家庄村有一望无际的麦田,成片的果园,时常能碰见社员们聚拢在一起,从事集体劳动。吕家庄村的这种公社模式对于中原地区来说,已经是久违的场景。

生产场景

2009年6 月24日下午3点30分,吕家庄村第七生产队的社员三三两两地骑着自行车,赶往村子西口的麦田集合。在吕家庄村,只要参加集体劳动就可以记工分。当天要干的活儿叫刮坝儿——30多亩地,每隔大约8米堆起一道土坝,以便浇地的时候能挡住水。生产队长派来代班的人拿着记名的小本子,忙着给到场的23名社员派活儿。在吕家庄村,不管干的是什么活儿,只要出一次工,通常记10分。依据年龄大小记工有所不同。

吕家庄村第七生产队,2008年1个工相当于15.5元,除此之外,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农忙的时候,人少些,春天没活儿干的时候,这个500多口人的生产队会冒出130多个劳力,只要在地里待上10分钟,记了工,就一哄而散。干活间隙,有人掏出了香烟,有人躲到阴凉处玩起了扑克牌。30多亩麦田,大概有3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但不到20分钟,社员们就草草干完活儿收工了。带班的对此早就习以为常。

两天后,这次集体劳动的“后遗症”显现了出来。一位社员被派到这片麦田里浇地,水刚放出来,前天才刮出来的坝儿就顶不住了。这位社员一边抱怨,一边铲土堵坝,另一头该浇的地没浇到,他还得用铲子往上撩水。一个旁观的社员把矛头指向久不露面的生产队长:他们当官的也不做活儿,也不露面,挣的钱顶两个人,你说社员们能做好了?凑活给你刮上点儿就算清咧。

核心人物

高 能权,1918年出生,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任吕家庄村农会主任,1949年任村长,1952年任副支书,1960年任村党支部书记至2009年。作为91岁高龄的老人,村干部一干就是60年,党支部书记在位近半个世纪,先后荣获“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北省农民企业家”等多个荣誉称号。有资料显示,高能权是中国在职年龄最高、任职时间最长的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

高能权年纪很大,但身体状况良好,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敏捷,声音洪亮,底气十足。对村里的每一个数字,每一件大事小情,都如数家珍,张口就来。高能权带领吕家庄村坚持集体经济道路,发展至2008年,已经拥有集体企业10多家,汽车、运输车、联合收割机等车辆和农业机械上百台件,实现了灌溉节水化,农业机械化,田间公路化、路旁林网化,集体公共积累和固定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3亿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200元。

集体荣誉:

多次被评为河北省文明村;被评为红旗党支部;被评为小康示范村;被评为模范村委会。

社会热点

星 岛环球网消息(2009年7月29日):河北吕家庄村至今依然保留工分、口粮和集体劳动这些人民公社时期的印迹。《中国青年报》报道,近60年里,高能权一直是这个村庄的最高领导人。如今,吕家庄村这位91岁的党支部书记仍然每天准时出现在他的办公室里。20多年前的一场车祸使他的右腿膝盖处埋下了几根钢钉,以至于走路的时候,步伐缓慢,总是留下一串拖鞋在地上滑动的声响。一位村干部叮嘱,如果他走路时低着头,就先别打扰,那是老支书在思考。老支书的思考决定着吕家庄村的命运和未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