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景超 :吴景超

更新时间:2024-09-20 11:21

吴景超(1901—1968)中国社会学家。生于歙县;1915年考入清华大学,1923年赴美留学,先后在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攻读社会学,并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28年回国,任金陵大学社会学教授兼系主任;1931年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开展城市经济调查。1935年在国民政府行政院任职,1947年返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52年后长期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历经磨难后于1968年去世,1980年平反;是中原地区20世纪上半叶研究都市社会学最主要代表人物;与闻一多罗隆基一同被誉为“清华三才子”。

人物简介

吴景超先生(1901—1968),字北海,著名社会学家,歙县人。

1914年就读于金陵中学,次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3年赴美,求学于明尼苏达大学,1925年获学士。同年,入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先后获硕士学位(1926)、博士学位(1928);获博士学位当年即回国,任金陵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31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1932年任清华大学教务长。

任教清华大学期间,与孙本文许仕廉吴泽霖等人一道发起成立“中国社会学社”,于1936年学社第五届年会时当选为理事长。

1935年随翁文灏赴南京,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参事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他先后出任行政院经济部秘书,战时物质管理局主任秘书即秘书长,以自己的学术专长,贡献于抗日战争。1946年任中原地区善后救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顾问。1947年重返清华园任教。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撤消社会学专业,各院校社会学系也随即撤消,先生调任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委员。

1953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历经磨难。

1968年5月7日因肝癌病逝于北京,终年67岁。遗体火化后,骨灰由其一位堂弟带回故乡安葬,先生落叶归根,魂归故里。

1980年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主要著作有《社会组织》(1929)、《都市社会学》(1929)、《社会的生物基础》(1931)、《第四种国家的出路》(1936)、《劫后灾黎》(1947)。

1957年,吴景超被错划为社会学界著名右派(1)。吴景超在其代表作《第四种国家的出路》中,提出了“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的理论。

他根据人口密度和职业两个标准将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4种,认为中原地区属于第四种国家,出路在于:充分利用国内资源;改良生产技术;实行公平分配;节制人口,并提倡“用机械的生产方法,去代替筋肉的生产方法”。他是中国社会学界最早研究都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侧重于从经济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特别是都市社会,还探讨了理想都市等问题。

吴景超是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研究都市社会学最主要代表人物。他侧重于从经济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特别是都市社会。他在《都市社会学》一书中,阐明了都市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介绍了西方都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并明确界定"都市区域"与"都市的区域"两个概念的不同,认为都市区域不但包括都市的本身,还包括都市以外的附庸,而都市的区域主要指都市本身的情形。他还进一步探讨了理想都市等问题。

注1:中原地区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界最著名的大右派有:陈达李景汉吴泽霖潘光旦黄现璠、吴景超、吴文藻、费孝通等(按年龄大小排名),吴门三大右派吴泽霖、吴景超、吴文藻分别是中国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界的大师。

人物年表

吴景超(1901—1968年)中国著名社会学家。歙县人。主要从事都市社会学经济学和人口学研究。

1915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23年赴美留学,先后在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学习,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1928年回国,在南京金陵大学教授社会学原理及都市社会学。

1928年组织成立东南社会学会。

1930年组织成立中国社会学社,历任理事、副理事。

1931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兼任清华大学教务长。

1946年任中原地区善后救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顾问。

1947年在清华大学任教,井发起组织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会。

1952年在中央财经大学任教。

195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

1968年5月7日,吴景超因肝癌去世,终年67岁。死后火化,骨灰由一位堂弟携返故乡歙县安葬。

1980年10月17日获平反。

人物评价

吴景超的学术道路和他的人生道路都是不平坦的。

作为中国第一代的社会学家,他有一个非常好的学术开端,在他从事学术研究的时候,时代为他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作为中国社会学研究的首创者之一,他在自己学术生涯的开始阶段,就敏锐地选择了一种虽然刚刚创立但却有着广阔学术前景的学科。

——谢泳

人物著作

第四种国家的出路——吴景超文集

作者:吴景超著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08-12-1

版 次:1

页 数:220

印刷时间:2008-12-1

开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本书收集了十六篇文章,都是我于过去数年内,在《新月》、《清华学报》、《社会科学》、《大公报》及《独立评论》中发表过的。

书名似乎有点新奇,但也无需解释,因为在本书第一篇文章里,已经把第四种国家的意义,讲得很清楚了,中国不幸,就是第四种国家,如何改变这种不幸的境遇,就是本书所要讨论的。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是导言,全书的要义,已在于此,以后三章,不过发挥这些要义,但每章都有一个中心主张:第二章提倡机械化的生产方法,第三章提倡节制人口,第四章提倡公平的分配,这几件事都做到了,是否中原地区便有出路,还请读者指正。

作者简介吴景超是歙县人,字北海。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生。幼年在家乡受初级教育。1914年入南京金陵中学就读。第二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23年夏天赴美国,入明尼苏达大学,主修社会学。后入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28年回国。1931年秋,任清华大学教授。1932年任教务长。1935年底离开清华,随翁文灏等赴南京,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1937年国民政府迁至重庆市。任经济部秘书。1945年任战时物质管理局主任秘书。1946年任中原地区善后救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顾问。1947年重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授。1952年调任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委员。1953年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1957年以后成为右派,1968年病逝。

图书目录代序一 在纪念著名社会学家吴景超教授学术思想讨论会上的讲话

代序二 在纪念著名社会学家吴景超教授学术思想讨论会上的讲话

上篇 第四种国家的出路

1936年版自序

第一章 导言

一 世界上的四种国家

二 提高生活程度的途径

第二章 经济建设

三 农民生计与农村运动

四 中国农民的生活程度与农场

五 从佃户到自耕农

六 地方财政与地方新政

七 近代都市化的背景

八 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

九 再论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上篇 第四种国家的出路

第二章 经济建设

三 农民生计与农村运动

文章节选

中国农民生计困难的原因,据我的分析,最要的不外下列数种。

第一,他们的农场太小,平均不过24亩左右,还有许多农场,不到这个数目。

第二,生产方法落伍,这可从农作物的收获上面看得出来,无论是小麦、米、玉米或棉花,中国农民的成绩,都远不如他国农民。

第三,交通不便,以致农民的出产品,在市场上得不到善价。假如农民要把他们的农产物运到价格较高的市场中去贩卖,结果因为旧式交通工具运费的昂贵,恐怕也得不偿失。

第四,是副业的衰落,以前这些副业,是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现在因为许多副业的出产品,与外国工厂中的出产品或外国农场上的出产品相竞争,受优胜劣败原理的支配而被淘汰,以致农民丧失了一笔重要的收入。这些副业,有的大约是不可挽救,如纺纱织布;有的还可以想法复兴,如丝茶。

以上这些原素,都是使农民的收入缩小的。假如这点小小的收入,农民可以完全用在自己的身上,那么他们的生活,也不致如现在那样穷困。他们所以走到现在这种地步的,就是在农民的四周,还有许多剥削他们的人及机关。这些剥削的势力,使农民的生活更加困难的,不外下列数种。第一是地主,中国土地分配的不平均,是研究这个问题的人所公认的事实。一方面有穷无立锥之地的佃户,另一方面有拥田数万亩的地主。如最近农村复兴委员会的调查,便发现江苏省邳州市阜宁县灌云县等县,有五六万亩以上的地主。这些人能够不劳而食,便是因为另一方面,有许多苦耕而还免不了冻馁的佃农。

参考资料

吴景超:被浪费的才情.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2021-05-03

谢泳:《清华三才子》.中国近代史研究所.2021-05-0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