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脑 :位于大脑半球下部的结构

更新时间:2024-09-21 10:58

嗅脑系大脑皮质中的古老部分。嗅神经终于嗅球,它向后延为细长的嗅束,嗅束的后端扩大成为嗅三角,再向前没入前穿质附近。联系脑干的纤维多自前穿质发出。嗅脑有海马回和齿状回。海马回与齿状回是经海马裂卷入侧脑室下角的部分。嗅中枢在海马回。嗅脑位于大脑半球的下部,主要包括嗅球、嗅回、梨状叶、海马等部分。

解剖结构

1、嗅脑:

嗅脑是大脑皮质中的古老部分,在人类并不发达。嗅脑分周围部和中枢部。周围部由嗅叶(包括嗅球、嗅束和嗅三角)和前穿质组成。中枢部由叶海马回前部、海马、齿状回和杏仁核等组成。根据研究,嗅脑中有些结构与嗅觉有关,有些则与嗅觉无关,属于大脑边缘系统,有复杂的功能。

2、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是一层灰质,构成大脑半球的沟和回的表层,是脑最重要的部分,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人脑皮质的体积约300立方厘米,总面积约2200平方厘米。其中,1/3露于表面,2/3位于沟壁和沟底。皮质的平均厚度为2.5毫米,中央前回最厚,约有4.5毫米,而在枕极的皮质最薄,约为1.5毫米。在大脑皮质里有两种主要成分,一种是细胞,其中包括神经元的胞体和神经胶质;另外一种是神经纤维。

大脑皮层是端脑表面的灰质。分额、顶、枕、颞、岛五叶,是神经系统的最高整合中枢,主要由锥体细胞和颗粒细胞构成。据进化又分古皮质、旧皮质和新皮质。在人类新皮质高度发达,占总皮质的96%,是人类语言、思维的物质基础。

3、海马汽车结构:

海马结构属于嗅觉系的皮质部分。胚胎时期,沿海马裂贴于半球的内侧壁,位于脉络裂的上方。随着颞叶的形成,海马裂和脉络裂被挤向下、前,弓形的海马结构各部发展不均匀,由于胼体越边纤维的侵入,位于胼胝体上面的那一部分海马结构很少分化,形成灰被(胼胝体上回),位置较低的部分未受胼胝体的影响,发展成海马结构的主体部分,即陷入侧脑室底部的海马,海马裂两侧的齿状回和邻接海马裂的海马回背部,成为下托。海马结构是边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癫痫研究中备受瞩目的部位。有人认为海马汽车结构类似于癫痫样活动的放大器。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发现,海马硬化或称颞叶内侧硬化与颞叶癫痫发作密切相关。此外,该部位的许多微小病灶如低恶度星形细胞瘤伴发的难治性癫痫与海马神经元丢失的关系,通过病理研究也得到了证实和肯定。尽管癫痫和海马结构硬化的因果关系还不能肯定,但通常认为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海马硬化是“癫痫成熟”的基础。临床医师根据海马结构特点设计的不同手术方式均已取得了控制癫痫的满意效果。

嗅脑的构成

严格来说嗅脑包括嗅球、嗅束、嗅前核、嗅结节、嗅纹、部分杏仁核和部分前梨状皮质,其较多的部分位于脑底面上。

1、嗅球:

嗅球系一扁卵圆形的灰质块,为嗅觉的初级中枢。嗅球位于大脑半球额叶和筛骨的筛板之间,向后移行于嗅束。嗅粘膜双极细胞的中枢突组成的嗅神经,终于此球。嗅球自表面向内可分为6层:嗅神经纤维层、突触小球层、外颗粒层、帽状细胞层、内颗粒层、嗅束纤维等。嗅球内有帽状细胞、刷状细胞、颗粒细胞及短轴细胞等,各神经元及其突起构成复杂的突触,与嗅束有往返的神经纤维联系。

2、嗅束:

嗅束系一白色的纤维束。位于额叶眶面的嗅沟内,前端连接嗅球,后端移行于嗅三角。嗅束的背侧、内侧都盖有薄层灰质,其细胞属于嗅前核。嗅束主要由帽状细胞和刷状细胞的轴突组成,其中一部分离中纤维来自对侧嗅球和嗅前核以及前穿质的神经元。嗅束大部分纤维进入外侧嗅纹,少量纤维终于嗅结节,另一部分纤维进入内侧嗅纹。

3、嗅前核:

嗅前核系一些位于嗅束背、内、外侧不连续的细胞团。其细胞大小介于帽状细胞和颗粒细胞之间,它们接受嗅束的纤维及其侧支;从嗅前核发出的纤维仍参加嗅束内。

4、嗅纹:

由嗅三角发出的灰质带之一,向内侧移行于大脑半球内侧面的隔区,称为内侧嗅回,回内有一白色的纤维束,称为内侧嗅纹。嗅束的一部分进入内侧嗅纹,故其功能与嗅觉有关。由嗅三角发出的灰质带之一,向外侧移行于梨状区,称为外侧嗅回,沿此回的内侧缘有一白色的纤维束,称为外侧嗅纹。嗅束的大部分纤维进入外侧嗅纹,故其功能与嗅觉有关。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