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武装 :地方上的民兵军队

更新时间:2023-11-06 17:17

地方武装,是指相对于中央军队而言,存在于地方上的军队。在我国,地方武装一般是指民兵。民兵的主要任务包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头完成生产任务;承担战备勤务,保护边疆,维护社会治安;随时准备投入战争,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作为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民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后备力量。

简介

地方武装dìfāng wǔzhuāng [local armed forces;regional armed forces]地方上的军队,主要是相对于中央的军队而言。

在我国,地方武装一般就是指民兵。

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后备力量。

组织结构

全国的民兵工作在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由总参谋部主管。各军区按照上级赋予的任务,负责本区域的民兵工作;省军区军分区和县(市)人民武装部是本地区的民兵领导指挥机关;乡、镇、部分街 道和企事业单位设有人民武装部,负责民兵和兵役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兵的编组。一般以乡(镇)、行政村和厂矿企业为单位,按照民兵人数多少,分别编为班、排、连、营、团。我国民兵已经遍及广大城乡,并编有应急分队和高射炮、高机、便携式防空导弹、地炮、通信、防化、工兵侦察兵分队,以及海军、空军的一些专业分队,能随时遂行作战任务。

主要任务

基层人民武装部是同级党委的军事部和同级人民政府的兵役工作机构。

基层人民武装部的主要任务是:

1.负责本区域的民兵组织建设、政治教育,军事训练、武器装备管理;2.组织带领民兵完成战备执勤任务,配合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发动和组织民兵参加两个文明建设,开展以劳养武活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3.战时组织带领民兵参军参战,支援前线;4.负责本区域的征兵工作和预备役士兵、预备役军官登记统计工作;5.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战争潜力调查,做好相关的动员准备工作;6.协同预备役部(分)队落实参训人员,做好兵员管理、动员集结等工作;7.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国防教育,做好退伍军人的安置和烈军属的优抚工作;8.协助军队做好本区域的军事设施保护工作;9.完成地方党委、人民政府和上级军事机关交给的其他 工作任务。

至于民兵在战时,可以由当地曾经在部队服过兵役的人员担任或直接征集适役人员。

津浦路西建设

概述

随着津浦路西各县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1940年6月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成立,司令郑抱真,政委谭光廷,参谋长李国厚(后杜国平)。年底,增加陈庆先为副司令,吕清为政治部主任。从1941年春开始,路西联防部队进行整顿和扩编。1941年下半年到1942年,为了增强地方武装独立作战能力,路西各县独立营、连先后被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津浦路西地区共有5个独立团,每个独立团编4-5个连。

独立第一团,团长李国厚(兼),政委徐康明,共320多人,活动于滁县、嘉山、肥东县全椒县等县交界地区。独立第二团,团长梅竹樵,政委张方坤,共420多人。另有桑涧游击队50多人,池河游击队40多人,由独二团指挥。独二团活动于桑涧、仁和集、池河、沙河、红心铺、门台子一带。独立第三团,团长余海清(后雷文学),政委由定凤怀县委书记兼,后为杨杰英。独立三团由定凤怀县的县区乡武装编成,430多人,活动于定远县凤阳县怀远县交界地区。独立第四团,团长魏立成。独立四团是以第二师直属独立营两个连为基础扩编而成,活动于定远县杜集、耿巷、肖红集一带。独立第五团,团长谢禄轩,政委许军成,在定远张桥、占鸡岗一带活动。

1941年底,第二师决定将第六旅第十八团划归路西联防司令部建制。1942年6月成立淮西独立团,团长李国厚,政委杨效椿。该团以第六旅第十八团的一个连为基础,吸收淮西地区的区乡武装组成,共300多人。另有一支武工队30余人。淮西独立团活动在淮南铁路以西的寿县瓦埠湖一带敌伪统治区。

路西联防部队除第十八团外,所属的各独立团及县总队,至1942年底,共有2100多人。区、乡有不脱产的民兵1万多人,步枪600多支,其余均以刀、矛、土枪、土炮为武器。路西地方武装在津浦路西区党委和第二师的领导下,逐渐发展壮大。

1942年下半年至1943年2月,为贯彻执行精兵简政政策,实行一元化领导,路西联防部队除淮西独立团外,撤销5个独立团建制,组建各县县总队(定合县总队由十八团兼),编制一般3-4个连,有300多人。区有中队(亦称模范队),有30-50人,有的达100多人;乡有小队,有10-20人。抗日根据地的18-28岁的青年,都参加了抗日自卫队(民兵)。各县县长兼总队长,县委书记兼总队政委(个别县除外);区大队由区长兼大队长,区委书记兼教导员;乡长兼乡中队长,乡支书兼指导员。县、区两级,设专职总队副、区队副各一人。

路西联防部队把部队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1942年3月和8日,联防部队办了两期教导队,参加培训的学员240多人。鉴于部队新成分多、经常分散活动、战斗任务频繁,集中整训困难的特点,联防司令部要求部队整训工作结合实际,分散进行。各县、区、乡的民兵训练,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利用农闲时间进行,滁县的柳亭乡、定远县的靠山、能仁乡,还举行过抗日自卫队检阅大会,组织担架队员进行抬担架、爬障碍、走独立桥等竞赛活动。

发挥作用

京沪铁路西联防部队和不脱产的抗日自卫队在坚持和保卫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配合主力作战,粉碎日、伪、顽军的进攻。从1939年12月到1945年,日伪军对路西大规模“扫荡”达8次,中国国民党顽固派对根据地大举进犯共有10次。路西地方部队和抗日自卫队,采取阻击战、守备战、伏击战袭击战等方式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打击敌人。1941年春,日伪军7路合击“扫荡”津浦路西时,定远县总队英勇阻击炉桥来犯之敌,激战一夜,使根据地中心区军民得以安全转移,为主力部队赢得了时间。1942年4月,独四、独五团,配合第四旅第十团进行了攻歼杞岗土顽战斗。1942年10月,桂顽集中第一七一师、第十游击纵队及保安六团,向路西中心 区藕塘大举进犯,联防司令部所属第十八团配合第四旅部队战斗10天,杀伤顽营长以下千余人。

广泛开展反蚕食、反封锁的斗争。路西地方武装和抗日自卫队利用掌握敌情、熟悉地形等有利条件,一方面随时配合主力部队迎击日伪军的“扫荡”,一方面独立打击日伪军对根据地的蚕食及封锁。日军占领定远县成后,经常“扫荡”中心区,并侵占定寿公路,切断了根据地的南北联系。定远县、区、乡人民武装对敌人交通线连续展开破袭战,从1941年到1942年将桥头杨大桥、黑鱼桥、青洛桥拆毁40多次,毁坏公路百余处,袭击敌据点20余次。滁县抗日自卫队仅1940年就毙伤敌人41人,俘敌45个,缴获长短枪156支,机关枪1挺,子弹900余发,破案8起,捕捉叛徒、汉奸9人。1943年春,日军修筑蚌埠市至水家湖铁路,怀二区军民展开了顽强的破路斗争。筑路之初,白天敌人沿线“扫荡”,勘察测量,夜晚怀二区军民就拔除坐标,填平桩眼,使该工程两月无进展。经过破路斗争,迟滞了日军筑路建设,水蚌铁路修了一年多才通车。

坚持前哨阵地,开辟新的根据地。1941年京沪铁路西根据地遭日伪军及桂顽一三八师、一七一师的进攻,为监视日、伪、顽军的行动,路西联防部队于1941年秋在根据地东南方向,组织了全椒县孤山游击队。这支游击队,在敌人四面包围之中坚持斗争,在战火中锻炼成长,到1943年时已发展成为拥有400多人、300多支枪的坚强队伍。1941年6月,第六旅十八团政治处主任杨效椿率一个连,进入淮南铁路以西寿县地区,配合地方党组织开展工作。并以这个连为基础,于1942年6月组建了淮西独立团。1942年秋,驻邵店伪军40余人到拐子集一带抢劫,淮西独立团政委杨效椿率四连及部分乡武装,事先设伏在拐子集附近,将伪军一网打尽。在开辟和坚持淮西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淮西独立团和寿县区乡武装进行较大的战斗30余次,毙伤日伪军325人,俘虏日伪军526人,缴获长短枪660余支,轻机枪11挺。该部队从一个连发展到近千人,并建立了寿县4个区的抗日民主政权

路西联防部队和广大民兵,在路西地区党组织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在主力部队的帮助下,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坚持津浦路西斗争、保卫人民利益的一支坚强人民武装,同时也为主力部队提供了大量后备兵员,为津浦路西人民的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津浦路东建设

津浦路东联防部队伴随着路东根据地建立而诞生。1940年4月18日,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成立,司令杨梅生,政委陈庆先。

路东联防部队共有4个正规独立团,独立第一团以第五支队第十五团三营为基础组成,团长漆德庆,政委朱云谦,该团活动于来安地区;独立第二团以第十五团一、二营为基础组成,团长刘树刚(后饶守坤),政委刘景胜,该团活动在天长、仪征、扬州地区(以上两个团仍属五支队指挥);独立第三团以第五支队特务营为基础组成,团长由杨梅生兼任(后漆德庆、李世安、朱国华),政委阮贤榜,该团在盱眙县嘉山地区活动;独立第四团以江北指挥部特务营一个连为骨干,与天长市县地方武装合并组成,副团长程启文(代团长,后罗占云),政委侯政(后王义勋),该团在天长、六合区地区活动。联防司令部还组建了一个特务营。津浦路东各县成立军事科或县总队,领导一个独立营(亦称模范营或县总队)。在根据地边沿地区,普遍建立区中队、乡分队,组织了人民自卫军,区乡还组建了半脱产与不脱产的基干队——模范队、青年队(民兵)。这样,在路东根据地就形成了有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自卫军(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共同担负保卫根据地的任务。

1940年8月,撤销了路东联防司令部,所属部队归江北指挥部直接指挥。皖南事变后,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武装斗争的需要,路东联防司令部于1941年春重建,独一团和独二团合编为第十五团,归建主力部队,联防司令部保留独三团和独四团,作为发展地方武装的骨干力量。为加强各县的地方武装,由独三团调两个连分别编入嘉山、盱眙县独立营,独四团调一个连到来安独立营,联防司令部独立营调一个连编入淮宝独立团,并将高邮市、天长、六合区、盱眙独立营编成县独立团。8月,路东各县军事科统一改为县总队部。路东地方武装1941年发展很快,到年底达2.8万余人(包括独立团,区乡武装和民兵,其中脱产的4000人),有步枪1.17万余支,轻机枪20余挺。

1942年1月,路东联防司令部改称淮南苏皖边区军区。组建了独立第五团,团长黄仁庭,政委汪登科。经过精简整编,加强训练,路东地方部队战斗力逐步提高。

1943年2月,淮南根据地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成立了淮南军区(由第二师兼),撤销了原津浦路东地方武装指挥机关淮南苏皖边区军区,组建津浦路东军分区(由第五旅兼)。同时进行路东地区地方武装的整编工作。以第五旅第十五团一营与独五团、嘉山总队、盱眙县县总队合编为盱嘉支队;以独立第三团与来安县、六合县总队合编为来六支队;以独四团一个连与天长市高邮市总队合编为天高支队;以独四团和冶山仪征市总队合编为东南支队。6月,以军分区特务营一个连和原湖西、水南办事处武装合编为甘泉支队。路东地方武装发展成为五个支队后,战斗力进一步提高。1943年9月,路东军分区改由第四旅兼任,旅长梁从学兼分区司令,地委书记陈光兼分区政治委员(后余立金),罗占云任副司令,高志荣任副政治委员,朱绍清任参谋长,李世焱任政治部主任(后徐海珊)。1944年6月,为加强津浦路西的对敌斗争,第二师令第四旅免兼路东军分区,赴路西作战。在路东重新组建路东军分区机关。1944年11月,罗占云任路东军分区司令,路东地委书记李世农兼政治委员,李世焱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胡定千任参谋长。1945年3月,朱云谦任路东军分区副司令。路东军分区仍辖5个支队,并恢复了独立第四团。

从1943年下半年到1945年8月,路东地方武装在主力部队全部部署在路西坚持对敌斗争、加强对西防御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开展攻势作战,频繁出击各县的日伪军据点,并三次攻打盱眙县城,扩大了根据地。路东地方武装在战斗中也不断壮大,由初建时的1000余人发展到近万人,由开始只能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发展到能够独立作战,为巩固扩大路东根据地和保卫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及淮南地区党政军领导机关作出了贡献。

民兵工作

淮南地区的抗日人民自卫军(民兵)属于半军事性质,在根据地担负站岗放哨、侦察敌情、配合主力作战、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等任务。为了扩大民兵的数量,提高民兵的质量,淮南区党委对民兵工作提出三条要求:一是每乡每村民兵的数量要达到总人口的5%左右;二是质量要好,必须有一定的政治觉悟;三是加强军事训练,招之即来,来之能战。到抗战胜利时,淮南地区民兵总数约20万人。

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广大民兵,根据敌后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于自己特点的作战方法,如麻雀战地雷战伏击战等。天长市沂杨区护大乡的民兵中队在中队长胡国章的带领下,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多次奇袭护城桥敌据点,击退抢粮之敌。1942年初,护大乡民兵中队配合县独立团一个连,对护城桥据点守敌发起进攻,由于在进攻前,胡国章做好了一个伪军班长的策反工作,未放一枪就俘敌48名,缴枪48支、子弹万余发。定远县池河民兵英雄袁邦良,多次带领民兵袭扰驻明光市、管店等地日军,打死日军多人,获取10余支枪和一些弹药。1945年春,袁邦良被评为京沪铁路西头等民兵英雄,并在淮南苏皖边区第一届群英大会上作了英勇抗日的典型报告。

1944年,津浦路东地区的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各级民兵组织发展较快,工作十分活跃。为鼓舞抗日军民斗志,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9月天高办事处在铜城(今天长市铜城镇)南郊举行民兵大检阅。天高县党政军机关干部和四乡八镇近万名群众参加了检阅大会。新四军第二师师长罗炳辉亲临检阅大会,并为优胜者授奖。检阅时,举行民兵大比武,项目有劈刀、刺杀、投掷手榴弹、射击、埋雷等,闵塔区的民兵集体劈刀,沂杨区的民兵集体刺杀,成绩优良,各被奖旌旗一面。胡国章等3人被授予“民兵英雄”光荣称号。这次天高民兵万人大检阅活动,显示了广大民兵的力量,增强了天高地区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为该地冬季掀起大参军运动奠定了群众基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