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荷 :张大千创作国画作品

更新时间:2024-09-21 08:57

《墨荷》是张大千1947年创作的一幅国画作品,现收藏于台湾历史博物馆藏。

作品鉴赏

此画以竖幅的形式,采用复笔,笔力丰厚浓重,荷叶宽硕,由荷梗擎住托出水面,在水汽弥漫的氛围里伸展自如、千姿百态;荷花挺峻,荷叶的渲染恰恰凸显了白荷的玲珑优雅。整幅画作尺幅巨大,大起大合、肆放洒脱,令人回味无穷。

张大千的许多花卉画,特别是画荷,多是运用石涛先用水墨,再罩花青翡翠赭石的方法。张大千一生中画过很多荷花,打上张大千烙印的“大千荷”成为中国艺术史上具有丰富内涵的经典意象之一。张大千画荷,取其“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从开始学画临摹八大、石涛的荷花直到临终,荷花这一题材几乎没有离开过画案。既有巨幅的丈二匹大荷,亦有不盈尺的小幅荷花。

张大千画荷极重荷干。特别是画荷梗,以圆笔中锋,一泻数尺。此幅画作中,几支荷梗如同画面之“骨”,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提升了画面之“气”。张大千自言:“荷干在画中最为重要,等于房子的梁柱。画从上而下,好像写大篆般。要顿挫而有势,有亭亭玉立的风致。”

这幅《墨荷》是张大千自敦煌市返回后的创作,敦煌之行对其艺术发生了深远影响,自此张大千慢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系统和风格。其中最直接的体现,是他依照敦煌壁画风格所作的人物画,同时,其画风的改变也在各种题材作品上有所展露。如此幅作品带有极为明显的承前启后的特征。此前的荷花,犹如小家碧玉,风姿绰约,卓尔不群,但多少带点脂粉气,花、叶的布局、勾勒、染略有生涩而不够自然洒脱,不若后期的荷花浮华扫罢,真醇尽显。此幅则风姿绰约,但又真气弥漫,颇有后期所作荷花的风貌。

创作背景

张大千画荷,可追至八大山人朱耷石涛的笔法墨韵。这幅《墨荷》是张大千自敦煌市返回后的创作。

张大千爱荷、养荷、观荷、画荷。20世纪30年代,张大千曾住北京颐和园,花很长时间在湖畔观察荷的千姿百态,研究它的生长规律。通过与荷花朝夕相处,他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极其精准的概括力,长期捕捉荷花的特征和瞬间的动态,然后加以提炼、夸张,使之寓意深刻。大千的墨荷尤其与众不同,他常常用草书笔法为之,行笔奔放,一气呵成。

作品评价

书画鉴定专家傅申在《大千与石涛》:“大千的墨荷……实际上是兼采八大的荷叶与石涛的荷花。从八大得气,自石涛取韵,因此而能自成一家的。不识此秘,对大千的画荷,终只得其皮相而已。”

作者简介

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中国画家、书法家。20世纪50年代,他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与齐白石溥心畬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与黄君璧、溥心以“渡海三家”闻名。

参考资料

张大千《墨荷》赏析.学习强国.2020-07-3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