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洲主义 :1924年孙中山学术演讲的专题

更新时间:2024-09-20 16:09

大亚洲主义(The Great Asianism或Pan-Asianism),是由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在1924年11月28日发表的一场演讲中提出的概念。这场演讲是在日本神户高等女子学校的专题学术演讲会上进行的,旨在探讨如何改善亚洲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面临的不平等国际关系。孙中山提出的大亚洲主义主张以中日合作为基础,联合亚洲其他民族,建立平等自由、互助互利的关系,共同谋求亚洲的发展。这一思想在当时的背景下具有前瞻性和启示作用,也为当今亚洲各国间的合作提供了借鉴。

历史背景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拓东方市场和扩大殖民地,使用军事力量打开了许多东方国家的大门。1840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此后,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相继入侵,迫使清政府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产生了强烈的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大亚洲主义策略。

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

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是他民族主义思想体系的一部分,也是他的政治理念之一。这种思想来源于他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亚洲和世界政治形势的认识。大亚洲主义的目标是建立亚洲内部以及亚洲与欧美地区的平等自主关系,推动区域繁荣。孙中山提倡亚洲强国(如日本)放弃欧洲强权的影响,发扬中华文化的精神,帮助较弱的亚洲国家。同时,他也鼓励这些国家认识到时代的潮流,加强团结合作。孙中山主张日本首先帮助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发展经济,然后与中国一起支持亚洲其他国家,振兴亚洲。他的亚洲区域主义国际观强调经济、文化和政治事务的合作,反对使用武力和战争。

内容与实践

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方略与日本左翼大亚洲主义相似,但与右翼大亚洲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后者主张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新殖民体系,带有明显的侵略性质。孙中山强调,亚洲国家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欧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在后期的宣传中强调,“王道的文化”基础,即道德和人道主义,以及学习欧洲的技术用于自卫,反对“霸道的文化”。

影响与争议

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反映了时代的需求,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与亚洲国家民族独立运动结合的需要。然而,这一主张在日本遭到了军国主义的拒绝,他们利用亚细亚主义名义发动了大东亚战争,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参考资料

大亚洲主义 作者:孙中山.个人图书馆.2024-08-16

汪伪政府对“大亚洲主义”的“诠释”-手机知网.手机知网.2024-08-16

一战前日本提出的“大亚洲主义论”又是什么?又有什么影响? .搜狐.2024-08-16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