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蚜 :半翅目蚜科昆虫

更新时间:2024-09-20 21:35

大豆蚜,蚜科昆虫的1种。俗名蚜虫。分布于中国主要大豆产区,朝鲜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菲律宾也有分布。寄主为乌苏里鼠李鼠李属植物、大豆、黑豆和野生大豆等。是大豆的大害虫,受害植株常幼叶卷缩,生长停滞,结果枝和结荚数减少,产量降低。此蚜还能传带麻花叶病和甜菜花叶病等植物病毒。

正文

无翅孤雌蚜体长1.6毫米。黄绿色。腹管淡色,端半部黑色,表皮有模糊横网纹。第8腹节有毛2根。触角为体长的 0.7倍,第3~6节长度比例为100:72:60:39+120。喙超过中足基节,长为后跗节第2节的1.4倍。跗节第1节毛序为3,3,2。腹管长为触角第 3节的1.3倍。尾片有毛7~10根。有翅孤雌蚜腹部淡色,腹管后斑方形,第2~4节各有小缘斑,第4~7节有小横斑或带。触角第3节一般有5或6个小环状次生感觉圈排成一行。

生活史

大豆蚜在东北年生10多代,山东省年生20多代,以受精卵乌苏里鼠李鼠李属植物的枝条上芽侧或缝隙中上越冬。春季,鼠李属植物的芽鳞转绿到芽开绽时,均温高于10℃,越冬卵孵化,在鼠李属植物上孤雌胎生3代,发生有翅型。夏季,有翅孤雌蚜开始迁飞至大豆田,孤雌胎生10余代。6月下旬~7月中旬进入为害盛期,7月下旬出现淡黄色小型大豆蚜,蚜量开始减少,进入8月下旬~9月上旬气温下降,大豆蚜进入后期繁殖阶段,秋末发生有翅性母和有翅雄蚜,从大豆向鼠李属植物迁飞。有翅性母可孤雌胎生无翅的雌性蚜。雌、雄交配产卵越冬。6月下旬至7月上旬,旬均温22~25℃,相对湿度低于78%有利其大发生。

危害

大豆蚜的寄主为乌苏里鼠李鼠李属植物、大豆、黑豆和野生大豆等。吸食大豆嫩枝叶的汁液,受害植株常幼叶卷缩,根系发育不良,生长停滞,结果枝和结荚数减少,产量降低。此蚜还能传带麻花叶病和甜菜花叶病等植物病毒。

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及时铲除田边、沟边、塘边杂草,减少虫源。

②利用银灰色膜避蚜,利用蚜虫对黄色的趋性,采用黄板诱杀。

生物防治:利用瓢虫草蛉科食蚜蝇科、小花、烟蚜茧蜂菜蚜茧蜂蚜小蜂、蚜霉菌等控制蚜虫。

④药物防治:蚜虫发生量大时,农业防治和天敌不能控制时,要在苗期或蚜虫盛发前防治,当有蚜株率达10%或平均每株有虫3~5头,即应防治。提倡选用1%苦参碱2号可溶性液剂1200倍液或5%天然除虫菊素乳油1000倍液、2.5%鱼藤酮乳油500~6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液、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0000倍液、5%增效抗蚜威液剂2000倍液、2.5%联苯菊酯乳油3000倍液。抗蚜威有利于保护天敌,但由于蚜虫易产生抗药性,应注意轮换使用。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