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村 :浙江衢州市江山市大陈乡下辖村

更新时间:2024-09-20 23:14

大陈村位于江山市区西北10公里处的大陈乡政府所在地。这个拥有600年历史、被近代著名史学家、鉴赏家、书画家和法学家余绍宋(园)誉为“十里环山皆松树,天下应无第二园”的地方,旧以经商办学扬名;近年,又以弘扬传统文化与中国村歌发源地闻名遐迩。

2017年11月,大陈村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

基本介绍

200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3.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00元。

大陈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近年来,大陈村加强文化融入,充分挖掘、传承和发扬“麻糍文化”、“古祠文化”、“崇尚教育”等传统文化,以文化熏陶大陈人,以文化繁荣大陈村,着力打造“文化大陈、幸福乡村”;以“学习、创新、文化、和谐、发展”理念来经营村庄,抓实一系列惠民工程,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建设主动性,有力提升了村级管理水平。相继完成汪氏宗祠修缮、村道硬化、村庄绿化、亮化工程、户厕改造和污水处理等项目;建立健全卫生长效保洁机制,村容村貌长年整洁。先后荣获衢州市先进基层组织,州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衢州市最具历史文化村庄,江山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江山市和谐新农村、江山市首批中国幸福乡村等多项荣誉。大陈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和《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两首村歌,荣获“中国村歌十大金曲”、“中国村歌十佳作词”等大奖。

明永乐年间(1403~1424),源自徽州婺源的常山人汪普贤“爱其山环如城,水如带,林木葱郁,土厚泉甘,遂挈家而居”并赋名环山;及至清代,大陈已是“烟居数百家,云连鳞次皆其一姓”的汪氏聚居村落。其村庄、村巷和房屋,均依山建造与分布。青石铺砌的村巷,逦迤曲折。始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重建于同治二年(1863)的三进二天井汪氏宗祠与二进一天井的文昌阁,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大都建于清代中晚期、现存较为完整的43幢民居,用材用工均相对简单,装饰质朴。白墙黛瓦,穿斗架梁,呈现显著的徽派建筑特色。

大陈汪氏曾以“家弦户诵”、子弟“锐志书籍,蜚声艺苑”名噪一时,族人汪开年(新士)系西冷印社早期会员。但大陈汪氏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崇教办学。清同治十一年(1872),嘉定府(今属上海市县丞、族人汪膏在村中创立萃文会和萃文义塾。其后汪膏子汪乃恕扩大义塾规模,在衢州市设立环山试馆。1909年,汪乃恕将义塾改为“萃文初级小学”。1942年,曾任浙江省嘉善县长、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参事、福建税务局局长等职的汪膏族孙汪汉滔,创办了“大陈初级中学(萃文中学)”,当年录取新生150人。此后,萃文中学又举办高中班,将招生范围扩大到衢州、常山县龙游县开化县等地,学校兴盛时有十二个班级,优秀学生享受公费制度,教学质量与县立中学齐名。建国后,萃文中学改为江山初级师范学校,历时七年,为衢州市地区培养了一大批教学骨干。此后,大陈一直都办有中学,大陈汪氏薪火相传致力办学的精神与历史,更是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缩影和佳话。

近年,大陈村充分挖掘和发扬“麻糍文化”、“古祠文化”等传统,以文化熏陶大陈人,以文化繁荣大陈村,着力打造“文化大陈、幸福乡村”。大陈村成为中国村歌发源地,《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和《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两首村歌,荣获“中国村歌十大金曲”、“中国村歌十佳作词”等大奖。

参考资料

大陈乡大陈村简介.新蓝网.2014-10-2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