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鸡崛起 :大鸡崛起

更新时间:2024-09-20 14:46

《大鸡崛起》是2008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小叶秀子

基本信息

作者:小叶秀子著

ISBN:10位[7218057012]13位[9787218057019]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定价:¥30.00元

编辑推荐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必须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当以闻鸡而起的精神为之竭力。

——蒲长城(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总局副局长)

土地上的史诗,粮食上的舞蹈,大鸡崛起的背后,是中国农畜产业成长的历史。

——宁高宁(中粮集团董事长)

该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鸡的故事开始,讲述了与大众民生密切相关的粮食、食品安全等问题,指出当今农民通过“公司+农户”的环节,参与到农产品全球化竞争的格局中,体现了自己的时代价值……值得一睹为快!

——林毅夫(著名经济学家、教授)

同样是这只鸡,在中国的农畜食品产业亟待破局的今天,它成为中国产业经济的一个符号。在这个符号的上、下游,链接了经济的、文化的、产业的、个体的诸多要素,使得这只鸡成为一个饶有趣味的元素。

我们乐于看见这只大鸡的崛起!

——温铁军(著名农业问题专家、学者)

没有等高巨人的视野,便永远无法成为巨人。《大鸡崛起》,其实意在呼唤能比肩国际巨擘的中国产业巨人。

——汪廷(资深策划人,区域战略研究专家)

作者简介

小叶秀子,笔名小叶秀子。军旅生涯19年。从军人到作家,从作家到记者,从财经主编导报社社长,从北大到哈佛,经历了人生的锐变与求索。已出版《爱情鞭子》、《天囚》、《天下第一爆》等19部著作。因《红尘陷落--第三次离婚浪潮》引发了社会和学界对20世纪以来中国婚姻问题的历史和现状的关注与思考;因策划主持《羊城晚报》“财富沙龙”及“凤舞东方名人3+1”论坛,开创了媒体与受众“同频共振”的首个案例;因在美国讲学期间撰写出版《走进美国华裔名人的家》、《曼哈顿的最后48小时》而备受海外关注。今年着力研究并推动农村产业集群化与中国“食业”问题

图书目录

第一章疯狂的粮食

1、美国人的粮食大棒

2、神秘的四大粮商

3、苏联人用粮食下了一盘很大的棋

4、一个由大豆引发的怪圈

5、残忍的大豆游戏

6、粮食的政治隐喻

第二章吕忠喜与史密斯

1、中国农民吕忠喜

2、美国农民史密斯

3、大成鸡事

4、哪里的农民能过好日子?

5、家庭流水账的启示

第三章家家锅里有只鸡

1、赫伯特·胡佛竞选美国总统因鸡而胜出

2、全球蛋白质产业链巨无霸

3、契约,从鸡开始

4、初入东北的大成契约鸡

5、到底是只什么样的鸡?

第四章大国斗鸡

1、美国人说整谁就整谁?

2、中日贸易战肉鸡出口受阻

3、入江吉荣有先见之明

4、一边斗一边熟悉游戏规则

5、数据插入

第五章鸡也疯狂

1、牛,为什么会疯?

2、鸡,为什么会感冒?

3、动物福利与贸易壁垒

4、大成的“鸡灵碑”

5、终极关怀与悲天悯人

第六章食品安全忧思录

1、从教授改行说起

2、“甲醛门”引发的“阴谋”

3、食品安全的道德批判

4、可追溯性:从农场到餐桌

5、大成的66道品管

第七章永续:人类面临的一道两难命题

1、谁在蹂躏地球的肺叶?

2、无节制的资源消耗

3、土地的革命和土地的危机

4、附录:《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土地状况》

5、农牧业是一个永续经营的产业

第八章转基因密码

1、玉米蒙太奇

2、美国玉米洗牌

3、转基因玉米带来的冲击

4、美国转基因玉米进入中国

5、玉米持久战论

第九章克隆,21世纪繁殖的阵痛

1、未来人类吃什么?

2、克隆肉:你敢吃吗?

3、谁在未雨绸缪?

第十章牧歌的消逝与变奏

1、中国鸡事

2、动物的解体线

3、牧歌的影像与记忆

4、潘宝城:一个缩影

5、传统产业的大智慧——对话韩家寰

第十一章大鸡崛起

1、文化的肉和肉的文化

2、猪肉涨价了啦!

3、爱鸡没商量

4、“大成”与“大鸡”

第十二章做一个最令人景仰的食品公司

1、韩公这个人

2、一次让人扼腕的危机公关

3、进退与得失之间

4、宝隆危机

5、中国有令人景仰的企业吗?

6、令人景仰,不容易

第十三章因为有梦——对话韩家寰

1、因为有梦,我们可以改变这个世界

2、上市公司的老板不舍得用空调

3、做个鸡头

4、我深爱着这块土地

5、微观化的永续话题

6、结束语

附录:大成集团大事记(1957-2007年)

图书书摘

插图:

苏联人用粮食下了一盘很大的棋

历史是无法进行气候预测的。如果当时美国的那个参事能停下车,走进麦田,掐下几个麦穗,看看麦粒灌浆的情形,也许他会预判到麦收的结果;与此同时,高科技的美国人造卫星,它拍摄的苏联麦浪滚滚的图片也在一定程度上欺骗了美国农业部官员和美国政客的眼睛。不然的话,苏联历史的进程将是另一番样子。

黑海是世界最大的粮仓之一。自古以来,黑海的粮食就是其周边国家的命脉。当年德苏战争之初,希特勒兵分三路攻打苏联,其中南路,直指黑海边乌克兰地区的粮仓。

七十年代,美苏之间冷战胶着。两国之间的明争暗战,不仅涉及到核武器、太空战略、外交军事,也涉及到粮食生产与贸易。

话说1972年的夏天,天气有点闷热。美国驻苏联领事馆参事开车到了黑海沿岸。参事此行不是观光度假的,他们计划搜集一些小麦和玉米的收成信息,以便反馈给美国国内,提醒美国的粮食生产与贸易提前作出应对措施。参事所看到的和苏联报章杂志的宣传报道并无什么大的差异,只是眼前所见,应该比社会主义的新闻媒体报道的似乎更好。从沿岸的公路边放眼望去,波浪一般的麦田仿佛一直延伸到天际,橙黄的麦穗在夏天闷热的空气里兀自沉醉着,它们默默地汲取黑海肥润土地的营养。

“看来,今年的苏联又是一个丰收年。”他自言自语着。从黑海回来,这名参事向美国农业部发回一则消息:“苏联粮食丰收。”

与此同时,美国也正在研究由人造卫星传来的图片资料,综合判断当年的苏联及世界谷物生长与收获状况。

苏联政府也没闲着,他们根据眼下的小麦长势,对外预估,今年可能是苏联近二十年来谷物最为丰收的一年。而全世界的粮食市场,因为苏联丰收的消息而应声下跌,跌入近八年来的谷底。

这名参事所看见的景象绝对不是58年大跃进时候的中国乡村。那时,干部和社员把收割好的麦子与水稻捆成捆地扎在铁路边的田地里。毛主席在专列上打眼一瞥,就看见农作物长势喜人,农民穿着新衣服快乐劳动。那家伙,那景象是相当壮观,“喜看稻菽千重浪”,主席不写诗都不行了。

但是,这名参事无法觉察到,看似金黄的麦穗里,苏联的麦子根本没有灌满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假种子原因,还是气候的原因),大部分颗粒是中空的,含水量、含油量都极差。但光凭肉眼是无法作出准确判断的。事实上,当年苏联陷入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粮食短缺状态。这下事情闹大了,这关乎于近两亿人的吃饭

……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