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壁虎 :有鳞目壁虎科的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8:59

太白壁虎(学名:Gekko taibaiensis)是壁虎科壁虎属爬行纲,种加词“taibaiensis”意为“太白山的”。

形态特征

头长53~67毫米,小于尾长。背部疣鳞稀疏,耳孔上面有3个锥形长疣鳞,趾间具蹼迹。尾基每侧有1排3个肛疣。雄性肛前窝4~6个,在肛前为鳞片隔开,不连续。体背灰色,有5~7个不明显的暗斑;眼后至耳有1条淡黄纹;腹面乳白色;四肢背面灰色,有暗淡相间的斑纹;尾背有10条淡灰色条纹;攀瓣灰色;尾下末端淡灰色。尾巴较圆而长,但长度不及体长,有6—7条白色环纹,基部较粗,容易折断,能再生,但再生的尾没有白色环。四肢不很发达,仅能爬行。指(趾)膨大,底部有单行褶皱皮瓣,能吸附墙壁。雄性后肢的股部腹面有一列鳞,具有圆形的股孔,叫做股窝,数目为14—22个,雌性没有或者不明显。栖息于房舍墙缝等处。多夜间活动,在墙上高而暗处觅食。

物种分布

太白壁虎主要分布于秦岭山地北坡,太白县。太白壁虎的模式标本和25个副标本都是在海拔950米(3120英尺)的地方收集的。

生活习性

太白壁虎是卵生的。主要捕食蝗虫、蟑螂、土鳖、差翅亚目、蛾、蟋蟀科等昆虫及幼虫,偶尔也吃其他蜥蜴和小鸟等,咬住东西往往不松嘴。它的尾巴易断,但能再生,这是由于尾椎骨中有一个光滑的关节面,把前后半个尾椎骨连接起来,这个地方的肌肉、皮肤、鳞片都比较薄而松懈,所以在尾巴受到攻击时就可以剧烈地摆动身体,通过尾部肌肉强有力的收缩,造成尾椎骨在关节面处发生断裂,以此来逃避敌害。由于尾巴是以糖原的形式而不是单纯以脂肪的形式贮存能量,而糖原化脂肪更容易释放能量,所以刚断下来的尾巴的神经和肌肉尚未死去,会在地上颤动,可以起到转移天敌视线的作用。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