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在兴 :姜在兴

更新时间:2024-09-20 23:39

姜在兴,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3月生于山东潍坊,1997年3月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沉积学博士学位,199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为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沉积学报»、«古地理学报»、«石油大学学报»编委,任中国地质学会、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和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

简介

主要研究方向:沉积学与岩相古地理,储层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质转换系统与油气藏预测等。

先后主持并完成了(部分在研)国家、省部级“八·五”、“九·五”、“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国家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等10项,企业委托课题五十余项。在细粒碎屑沉积动力学、陆相油气储层沉积学及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具有一定水平的理论创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显著的科研成果。

著作

在《AAPG BULLETIN》、《BASIN RESEARCH》、《科学通报》、《中国科学》(中英文版)、《ENERGY SOURCES》(美)、《地质学报》、《沉积学报》、《地质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主编科研专著《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应用》、《砂体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等6本,并多次在中、英、美等国举行的国际沉积学大会、国际地质大会、美国地质学会年会等国内外地质学术会议宣讲并进行了学术交流。论文被SCI、EI、CA、PA收录40余篇。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承担的实践性教学;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主编的规划教材:

1、讲授的主要课程

① 沉积学基础,资源勘察工程、石油工程本科专业基础课,周学时4,六届(两个专业)715名学生。

② 应用沉积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周学时6,六届420名学生。

③ 地质转换系统,博士学位课,周学时4,六届360名学生。

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① 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六届,每届12周,共30人。

② 本科生野外地质实习(露头观察)六届,每届24学时(四天),共715人。

3、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①《沉积学》教材建设,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2006-2007,负责人。

②《沉积学》教材建设,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2009-2010,负责人。

③《沉积学基础》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08-2012年,负责人。

④《沉积学基础》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08-2009,负责人。

⑤《沉积学基础》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2008,负责人。

4、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① 姜在兴, 王海荣, 张元福, 2010. 《沉积学基础》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实践的思考. 中国地质教育19(1):6-9.

② 王海荣, 姜在兴, 王红亮, 黄文辉, 2008.“沉积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中国地质教育 17(3): 96-98.

③ 姜在兴, 王卫红, 杨伟利,2002. 21世纪中国石油勘探战略展望。石油大学学报,26(2):1-10.

5、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北京市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09年),北京市。

② 北京市《沉积学基础》精品课程(2008年),北京市。

③《沉积学基础》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009年),北京市。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① 断陷盆地可容空间转换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672078),2007.1-2009.12,负责人,具体负责地质转换系统的控制因素研究。

② 风-源-湖系统沉积动力学,高校博士点基金,2009.1-2011.12,负责人,具体负责沉积动力学机理分析。

③ 油气勘探新领域储层地质油气评价,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2008.1-2010.12,负责人,具体负责储层发育的动力学机理。

④ 济阳坳陷地质转换系统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研究(批准号:2003BA613A02),国家“十五”科技攻关,2003.10-2006.6,负责人,具体负责地质转换系统的控制因素研究。

川西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和沉积储层研究(批准号:FYKY2980),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科技攻关,2005.3-2006.7,负责人,具体负责川西前陆盆地层序地层研究。

2、发表的学术论文

① Jiang Zaixing,Chen D.,Qiu L..Source-controlled carbonates in a small Eocene half-graben lake basin (Shulu Sag) in central Hebei Province,North China. Sedimentology, 2007,54(2):265-292.

② Jiang Zaixing,Lu H.,Yu W. Transformation of accommodation space of the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the Songliao Basin,NE China. Basin Research,2005, 17(4): 569-582.

③ Jiang Zaixing, Qiu Longwei, and Chen Guiju. Alkaline diagenesis and its genetic mechanism in the Triassic coal measure strata in the Western Sichuan Foreland Basin, China. Petroleum Science (2009)6:354-365.

④ Jiang Zaixing, Wang Yue. (Hemipelagic Deposition of the Silurian Kepingtage Formation in the Tarim Basin and Its Sedimentologic Significance. Jou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g Geoscience. 2009(6):921-930.

⑤ 姜在兴,杨伟利. 湖缘峡谷及其含油性. 地学前缘,2005,12(3): 186-194

3、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① “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获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

② “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与勘探”获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9。

③ “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获2003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1。

④ “惠民凹陷中央隆起西部沙三、沙四段沉积体系、储层展布及油气预测研究”获2000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

⑤ “陆相油气储层研究”获2002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排名第1。

参选院士

201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

荣誉

• 姜在兴教授获“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称号:2015年7月,“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姜在兴教授当选能源与矿产领域“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