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宗林 :中国科学院高温气体动力学主任

更新时间:2024-09-20 12:08

姜宗林,1955年4月出生,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高温气体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姜宗林主要从事激波间断解问题的数值理论,复杂激波相互作用, 高温气体流动,爆轰物理,脉冲爆轰推进和CFD数值解解验证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于1978年-1982年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攻读学士学位,随后继续在该学院学习,并于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1985年到1990年,他在航天部第701研究所担任工程师。1990年至1993年,姜宗林在北京大学力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此后,他留校任教,成为北京大学力学系的副教授,直至1994年2月。1994年3月到1999年9月,他在日本东北大学流体科学研究所担任副教授。自1999年10月以后,姜宗林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担任研究员。同年,姜宗林成为第三代“风洞人”。姜宗林带领团队从2000年开始探索复现风洞理论与创新技术验证。到了2006年,他探索的复现风洞理论与关键技术逐渐成熟。2010年,由他带领的科研团队研制出了新一代的高超声速风洞JF-12。2012年,JF-12激波风洞最终通过国家项目验收,并投入使用。同时,姜宗林因劳碌过度生病,切掉了部分肺叶。自2018年起,姜宗林带领激波风洞团队依据中国独创的“激波反射型正向爆轰驱动”方法,成功研制出JF-22超高速风洞。2023年5月,该项目完成结题验收。姜宗林等人将高超声速复现激波风洞的试验时间提高到0.1秒,攻克悬置近60年的世界级难题,截至2024年6月仍未被超越。

姜宗林曾获2016年度美国航空航天学会地面试验奖。这也是该奖项成立40多年来首次颁发给中国科学家,乃至亚洲科学家。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姜宗林于1978年9月进入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动力工程系,于1982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随后于1984年12月在该校同系获得硕士学位。

1990年9月,他进入北京大学力学系,并于1993年7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5年到1990年,他在航天部第701研究所担任工程师。1993年8月至1994年2月,姜宗林执教于北京大学力学系,担任副教授一职。接着,他于1994年3月至1999年9月,在日本东北大学流体科学研究所激波研究中心担任副教授。自1999年10月起,他加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开始担任研究员一职。同年,在俞鸿儒的邀请下,从事激波动力学研究的姜宗林回国,成为第三代“风洞人”。

姜宗林带领团队从2000年开始探索复现风洞理论与创新技术验证。到了2006年,他探索的复现风洞理论与关键技术逐渐成熟。2010年,由他带领的科研团队研制出了新一代的高超声速风洞JF-12,它能够实现1.5-3公里/秒的飞行实验数据收集,实验时间可持续100毫秒,远超美国和日本的30毫秒和2毫秒,确立了中国在这个领域研究的世界领先地位。2012年,JF-12激波风洞最终通过国家项目验收,并投入使用。同时,姜宗林因劳碌过度生病,切掉了部分肺叶。

2016年,为表彰姜宗林在世界最大高超声速激波风洞研究领域所做的贡献,美国航空航天学会将象征着该领域最高荣誉的“地面试验奖”颁给了姜宗林,这也是该奖项成立40多年来首次颁发给亚洲科学家。2017年,姜宗林及其团队又进一步获得国家科学基金委的项目支持,为研制JF22高超声速风洞提供了资金支持。比JF-12风洞更先进的JF-22风洞已经完成设计,进入到项目落地阶段,它将实现3-10公里/秒的飞行实验数据收集,让中国在高超声速研究领域继续领先。

自2018年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爆轰驱动超高速高焓激波风洞”(简称JF-22超高速风洞)的支持下,姜宗林带领激波风洞团队依据中国独创的“激波反射型正向爆轰驱动”方法,把国际上普遍认为“不能用”的正向爆轰变为“可用”和“好用”的驱动能源,成功研制出JF-22超高速风洞。2023年5月,该项目完成结题验收。姜宗林等人将高超声速复现激波风洞的试验时间提高到0.1秒,攻克悬置近60年的世界级难题,截至2024年6月仍未被超越。

研究领域

姜宗林主要从事激波间断解问题的数值理论,复杂激波相互作用, 高温气体流动,爆轰物理,脉冲爆轰推进和CFD数值解解验证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方向包括:爆轰现象与激波;高焓非平衡流动;高能;脉冲爆轰推动技术;爆轰爆轰驱动高焓激波技术。

主要成果

社会任职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高温气体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力学学会激波与激波管专业委员会主任(2015年10月17日起);力学学报常务编委,力学进展常务编委,Shock Waves常务编委,An International Journal常务编委,Chinese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常务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personics常务编委;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国际激波研究院常务执行理事,国际激波大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Shock Waves Institute副总裁(2014年7月17日起)。

主要作品

其中关于构造无数值振荡激波捕捉格式稳定性条件的研究,关于建立与网格无关的多维方程数值解法的研究,关于模拟光学实验进行CFD数值解验证的研究,关于激波/漩涡相互作用,爆轰物理与脉冲爆轰发动机和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的研究取得了十分有意义的进展。在这方面的工作已在国内外的学术杂志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50多篇。

期刊

仅收录部分 数据统计截至时间2024年6月10日

专利

仅收录部分 数据统计截至时间2024年6月10日

著作

参加节目

人才培养

主讲研究生课程

《高温气体动力学》 《气体动力学》。

招生专业

流体力学,工程热物理,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招生方向

气体动力学,激波与爆轰物理,激波风洞理论、技术和实验。

社会活动

2010年,来自力学所的高温气体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姜宗林带来“激波现象与认知”的讲座。讲座从自然界存在的激波现象、激波现象的特性和认知、激波运动及其相互作用、激波现象的工程应用等方面,展示了激波现象以及对激波的研究与认知。在论及激波的工程应用时,姜宗林给出了丰富的事例,包括跨声速飞行的声障、高超声速飞行的热障、激波变革飞行器设计原则、新型推进概念、激波重构减租防热新概念、激波风洞等。

2018年10月18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国科大工程科学学院宇航工程科学系主任姜宗林,讲座主题为“自由进出空天的梦想与实践”。

所获荣誉

仅收录部分 数据统计截至时间2024年6月10日

相关事件

风洞,是航空航天领域最基础的科研平台。上世纪50年代,钱学森、郭永怀提出高超声速风洞的研究方向。第二代风洞俞鸿儒、第三代风洞人姜宗林等,用数十年时间,将高超声速复现激波风洞的试验时间提高到了0.1秒,攻克悬置近60年的世界级难题,且未被超越。

参考资料

姜宗林.sourcedb.imech.cas.cn.2024-03-18

姜宗林.中国科学院教育业务管理平台.2024-06-10

打造新一代空天飞行器研发重器.光明科技.2024-06-10

领先美国20年、创造30马赫纪录的超高速风洞,出自这支中国团队.澎湃新闻.2024-06-10

我们的青春岁月 | 这些科学家代代接力 让中国高超声速研究领跑全球.百家号.2024-06-10

风洞.微博.2024-06-10

力学所姜宗林获2016年度美国航空航天学会地面试验奖.中国科学院.2024-06-10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姜宗林教授学术报告通知.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2024-06-10

《大先生》.澎湃新闻.2024-06-10

力学所姜宗林研究员讲述“激波现象与认知”.中国科学院大学.2024-06-10

【科学讲座】姜宗林:自由进出空天的梦想与实践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4-06-1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