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贝茨 :美国眼科医师

更新时间:2024-09-21 02:56

威廉·霍雷肖·贝茨(William Horatio Bates,1860年12月23日 - 1931年7月10日)是一位美国眼科医师,以其开创的贝茨方法而知名。该方法提出了一种与当时和现在主流眼科学及验光学相矛盾的视力恢复理论,即眼睛聚焦不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功率,而是通过眼外斜肌拉长眼球来实现。尽管贝茨方法受到传统眼科的反对,贝茨本人也因此被纽约医学研究生院和医院开除,但他坚持推广自己的研究,并宣称帮助许多人恢复了视力。然而,至今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其方法的有效性。

人物生平

威廉·贝茨在1885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内外科医学院,获得医学学位。他在纽约建立了实验室,并在纽约医学研究生院和医院教授眼科学,他的研究开创了一种新的训练眼睛功能的理论和治疗视力缺陷的新趋势。在与纽约医学研究生院合作的过程中,贝茨医生改善了包括研究所的医生和学生在内的很多人的近视情况。

权威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在1918年1月号刊文说:“这位眼科专家30年来不借助眼镜,完全改善了视力缺陷,证明目前支持眼科治疗的一些基本理论是无效的,他的发现是革命性的眼科实践”其理论被后人称作为:贝茨训练护眼法或贝茨视力训练法。

个人生活

威廉·贝茨的婚姻生活颇为丰富,首次婚姻是与伊迪丝·基切尔,育有一子查尔斯·霍尔西·贝茨;继基切尔去世后,他与玛格丽特·克劳福德再婚,育有一女米洛·贝茨和一子威廉·克劳福德·贝茨;1928年,他与长期个人助理艾米丽·C·利尔曼结婚。他的儿子查尔斯·霍尔西·贝茨于1928年8月失踪。贝茨于1931年7月10日因一年的疾病去世,他的遗嘱中排除了当时仍然失踪的长子。

主要作品

因版权保护时期已过,他的作品《完美视力——摘掉眼镜》的完整版属于公有领域。1943年,其删去争议观点的《完美视力——摘掉眼镜》出版。

学术观点

1、在视觉活动中,眼球系统是标,大脑视觉系统是本。

大脑视觉系统与眼球系统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首先是特定的支配和被支配关系。视觉反应的源动力是来自外界图像的刺激,这种刺激信息经过眼球系统映射到视网膜传递到大脑,经过大脑系统的处理并迅速形成反馈,指挥控制眼球系统做出适应性调整——促使眼球系统视网膜成像更完善。视觉诞生在大脑,视力是大脑对外界图像的最终反映。屈光不正与视力之间存在粗略相关的关系,但它们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特定状况下,甚至完全不相关联。

在所有的视觉活动中,大脑视觉系统与眼球系统的互动是密切的、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大脑处于绝对支配地位。其次是大脑视觉系统本身存在的视觉图像优化处理能力,这里也包括对图像的纠错、补偿和清晰化处理等内容。我们在针对性的视觉功能训练后,大脑视觉系统对于模糊影像的清晰化处理是完全能够胜任的,也是非常重要和可靠的。

2、眼睛或者眼球组织仅仅是大脑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

眼睛具有多种不同层次、不同作用的视觉功能,它们都与大脑视觉系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眼睛是属于大脑体系的一个固有组成部分,眼睛或者眼球组织仅仅是大脑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眼球活动全部受制于大脑,眼球组织的视觉活动、视觉功能是为满足大脑视觉需求而服务的。事实上,与大脑视觉系统支配互动关联度越大的视觉功能其重要性越大。此外,就是大脑视觉系统、眼球器官组织与视功能状态协调性问题,大多数时候它们也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

3、建立人眼机体结构变化与人眼能态之间的平衡协调,可以实现提升人眼调节能力

贝茨还研究发现,人眼是一个能量代谢的机体,她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机体获得物质产生能量。人眼机体产生的能量可维持人眼机体的自体耗能,同时还产生对外物做功的能,也就是人眼的视觉功能。人眼的调节能态应符合人眼机体需要及时对外物做功的需求,都应该是眼正常能态;而且,眼正常能态必须符合人眼不同时候的视觉需求。因为,建立人眼机体结构变化与人眼能态之间的平衡协调,可以实现提升人眼调节能力,改善调节功能的匹配性,提高视网膜中心凹成像质量,增强视细胞敏锐度,达到提升视力和裸眼视力的目。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