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龄 :男女初次结婚的年龄

更新时间:2023-08-15 18:06

婚龄,是指男女初次结婚的年龄,一般可分为法定婚龄和实际婚龄。法定婚龄,是指由国家在法律中规定的男女结婚的最低年龄,实际婚龄是指男女事实上的初婚年龄。

法定婚龄由各国的法律所规定。对法定婚龄的确定,各国也要根据本国的地理、气候、传统习惯、政治经济等情况。实际婚龄则由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伦理道德及宗教信仰等因素来决定,它可能小于法定婚龄,也可能大于法定婚龄。中国各时期的婚龄既有沿袭,也有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的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内蒙、西藏、宁夏、新疆等通过地方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的形式规定本区内的婚龄。

世界各国也形成婚龄文化,对不同的婚龄有不同的民间称谓。

影响因素

婚龄的界定主要依据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以及男女性的成熟年龄等;而社会因素则包含了社会经济状况、人口状况、风俗习惯等内容。

成熟年龄

青年人成熟年龄受到生理和心理的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青少年生活质量提高,充足食物供应的丰富营养和各类体育锻炼项目使当代青少年的身体和大脑发育良好,再加上食品激素的过量添加等因素,男女生理成熟年龄相较60年代都有提前。青少年心理成熟受制于社会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即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和家庭环境。青少年的成熟年龄也会有男女差异,在具体个体之间也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世界各国法定婚龄的规定大致在青春期的范围内,而非严格要求性成熟

人口状况

一般而言,男性在16周岁、女性在14周岁达到性成熟且具备生育能力。而学者研究也得出结论,妇女合适的生育年龄在25—29岁前后,最佳生育年龄是27岁。此时妇女生育器官已经发育成熟,能较好地承受怀孕和生育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因此,婚龄的变化还受到人口政策的影响。

社会经济状况

人口的老龄化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而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高了人口流动性,充满机遇和风险的社会使人们对于未来的发展状况难以预料,较早作出结婚决定的机会成本也随之提高。房价、就业等经济因素会使适婚人群面临更大的生活压力和婚姻成本,并因而影响初婚年龄。

思想观念

受教育程度提高的影响,导致青年一代的婚姻观念也有所改变。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教育体系的建设,使如今大学生的数量远高于过往。教育年限的提高,也会延迟婚龄。

法律因素

法定婚龄由各国的法律所规定,男女达到法定婚龄方可结婚,是当今各国立法通例。它是法律允许男女结婚的最低年龄限制,而非男女必须结婚的法律要求。法律对婚龄的规定,往往综合多方面因素,结合民间习俗,略高或者是略低于实际婚龄,对于婚龄的立法规定,通常是满足某一目的而存在工具性。

法定婚龄

许多国家将父母是否同意作为结婚法定年龄的重要影响因素,会因是否经过父母同意而对青年法定结婚最低年 龄给予不同规定。因此,许多国家将法定结婚年龄区分为不经父母同意和经过父母同意两种法定情形而分别作出界定。父母作为青年结婚事件中的重要一极,在许多国家主要体现为父母同意可以作为法定结婚年龄降低的依据。

世界部分国家/地区法定婚龄规定

中国古代法定婚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革命根据地的婚姻法令,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婚姻条例,婚姻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某些地区性的婚姻条例,多以男20岁,女18岁为法定婚龄。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婚龄

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第四条规定:男二十岁,女十八岁,始得结婚。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适当提高婚龄已成为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81年)》第5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现行规定

是否降低法定婚龄,在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经与国家卫健委、司法部等有关方面研究后认为,现行法定婚龄的规定已经为广大社会公众熟知和认可,如果进行修改,属于婚姻制度的重大调整,宜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的分析评估后再定。因此,草案三审稿中仍然维持现行法定婚龄,暂不作修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编婚姻家庭第二章第一千零四十七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地方法规及地方政府规章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