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忠良 :微波毫米波技术专家

更新时间:2024-09-20 23:29

孙忠良(1936年8月26日—2019年6月29日),微波毫米波技术专家。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县。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60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留校任教。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忠良长期从事微波、毫米波技术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2019年6月29日3时24分,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孙忠良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市逝世,享年83岁。

人物生平

1936年8月26日,孙忠良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

1955年,考入东南大学(今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

1960年,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

1978年,晋升为讲师。

1983年,晋升为副教授。

1987年,晋升为教授。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1年至2003年,任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南大学电磁场与微波学科负责人。

2001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2019年6月29日3时24分,中国毫米波技术领域杰出专家和教育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高校科技先进工作者、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孙忠良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市逝世,享年83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孙忠良于1980年首先提出体效应谐波振荡器原理,研制出94GHz体效应谐波模振荡器。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介质谐振器基波稳频谐波输出毫米波微带振荡器;3毫米短槽耦合器级联耦合谐波功率合成器;毫米波分谐波注入锁定等多项理论和技术。承担多项国家重大攻关项目,研制出毫米波集成前端,突破高频分系统整体集成化遇到的有关电磁理论、电路设计和结构工艺等关键技术,解决了三种集成前端在使用环境下的高性能指标、低成本及抗振动、冲击、温度变化等难题。提出一种红外/毫米波双模共口径衍射透镜技术;发展了一种准光双工/天馈/集成前端组件;给出了扩大毫米波焦面阵成像视场的分析结果。 

孙忠良完成毫米波体效应振荡器系列等重大研究项目,取得了许多有影响的重大成果;他提出的体效应谐波模式振荡器的工作原理,被中国国内外学术界广泛接受和推广,介质谐振器基波稳频谐波输出集成振荡器、三毫米谐波功率合成电路、毫米波分谐波注入锁定等技术,突破八毫米混合集成前端的电磁理论、电路设计和结构工艺等关键。 

学术论著

1992年,孙忠良的著作《三毫米固态锁相源》 《毫米波技术基础研究进展》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科研成果奖励

人才培养

截至2019年6月,孙忠良培养出了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博士、硕士,建立了一支包括多名跨世纪人才的有朝气的学术梯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   

孙忠良的培养理念为,追求质量,毕业一位博士再新招一位,凡事坚持身体力行,事事亲力亲为,对科研一丝不苟,用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和对学生们无微不至的关心。 

在孙忠良的指导下,一些青年人已取得多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有数十篇论文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

发表论文

徐欧,杨非,孙忠良.亚毫米波对角喇叭天线的GA优化设计及其性能测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06):1134-1139.

杨非,齐宁华,孙忠良.低相噪振荡器的锁频电路模型[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03):446-448.

杨非,齐宁华,徐欧,孙忠良.低噪声X波段再生式分频组件研究[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09,29(03):369-372.

杨非,齐宁华,孙忠良.回音壁模高Q蓝宝石谐振器研究与设计[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08,28(04):520-523.

赵洪新,殷晓星,孙忠良.采用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的低成本回波抵消器[J].现代雷达,2008,(10):82-85.

[6]殷晓星,孙忠良,朱成钰,王明涛,闫丽娜.槽孔导体板滤波器简易设计方法[J].微波学报,2008,(05):53-57.

杨非,齐宁华,孙忠良.一种新的平面回音壁模蓝宝石谐振器模型[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08,(01):52-56.

殷晓星,朱淮城,郑力昭,翁呈祥,孙忠良.毫米波微带偶极子天线阵列[J].现代雷达,2007,(11):80-82+88.

杨非,孙忠良.混合矢量有限元法分析高温超导微带线的传输特性[J].微波学报,2007,(05):33-36.

杨非,齐宁华,孙忠良.改进的相位噪声公式与低相位噪声振荡器设计[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5):743-746.

徐鸿飞,孙忠良.一种新型毫米波集成波导股份微带转换的分析与设计[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04,(02):215-218.

徐鸿飞,朱成钰,刘坚,孙忠良.同轴腔带通滤波器的一种设计方法[J].微波学报,2004,(02):55-58.

徐鸿飞,殷晓星,孙忠良.毫米波微带键合金丝互连模型的研究[J].电子学报,2003,(S1):2015-2017.

徐鸿飞,徐丽娜,顾宁,孙忠良.一种新型金属化空心微球电磁功能材料(英文)[J].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EnglishEdition),2003,(01):8-11.

[15]窦文斌,王建国,孙忠良.倒置显微镜成像系统焦区衍射场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3):340-345.

窦文斌,孙忠良.用于毫米波焦面阵成像的小F数透镜焦区矢量衍射场分析[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2,(02):109-113.

孙忠良,窦文斌.用于毫米波焦面阵成像系统的扩展半球介质透镜[J].中国工程科学,2000,(03):42-47.

窦文斌,曾刚,孙忠良.毫米波扩展半球透镜/物镜天线系统辐射特性分析[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98,(04):28-31.

刘小利,孙忠良,陈宇欣.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在FDTD中的应用[J].东南大学学报,1998,(01):26-29.

沈,石庆华,孙忠良.道路铺砌层中探地雷达波传播的正演模拟及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7,(S1):135-140+194.

刘小利,孙忠良.X波段低噪声高阶模式介质稳频振荡器[J].电子科学学刊,1997,(03):420-423.

沈飚,于东海,孙忠良.3ns脉宽的单脉冲探地雷达系统[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6,(06):867-873+906.

沈飚,于东海,孙忠良.有耗媒质中脉冲响应的研究[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1996,(04):27-32.

[24]窦文斌,孙忠良.W频段高阶模宽带波导股份Y结环行器[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96,(05):78-81.

沈飚,于东海,孙忠良.有耗介质中脉冲响应的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6,(04):529-534+604.

窦文斌,孙忠良.电磁波在包含各向异性媒质多层介质中传播的分析[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96,(03):70-73.

沈飚,于东海,孙忠良.探地雷达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J].东南大学学报,1996,(03):86-90.

窦文斌,孙忠良.八毫米波段微带集成环行器[J].微波学报,1996,(01):74-76.

[29]窦文斌,沈涛,孙忠良.偏心铁氧体圆柱加载波导股份Y结环行器的分析[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95,(05):359-365.

林志强,俞世荣,孙忠良.短波数据通信中自动反馈重传[J].通信技术,1994,(04):9-13.

获得荣誉

孙忠良获得“献身国防科学事业荣誉证章”、“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高校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人民教师”等荣誉。

200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孙忠良工作踏实,学风严谨,重视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强调创新和开拓。

孙忠良是中国毫米波技术领域杰出专家和教育家,他一生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事业,教书育人60载,桃李满天下,深受师生爱戴。他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勇于创新,敬业奉献。他把毕生的心血和汗水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毫米波研究与应用事业,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杰出代表。

人物事迹

55岁的孙忠良教授,自1960年毕业留校后,一直在无线电系担任教学和科研工作。早在60年代初,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就和倪汉臣同志等一道,对无线电接收实验室从仅能进行定性实验发展提高为可进行定量实验研究。该实验室被评为“全国样板实验室”。

1976年,我国某卫星地面站的主要部件“泵源”——毫米波振荡器坏了。国内没有配件,国外又对我禁运,必须送到美国去修。这件事大大伤害了孙忠良的自尊心。他决心要搞出我国自己的毫米波振荡器来。经一年多深入的理论探讨和艰苦的实验研究,他终于用国产1.25cm的体效应晶体管制成了8mm振荡器,并进而完成了毫米波振荡器系列,为射电天文学和热核聚变测试等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银燕凌空,万里开阔,在一架从首都南飞的客机座舱里,孙忠良教授正与国家某委的同志就“8mm集成前端”项目继续洽谈着。由于项目重大,他一时难下决心。正巧韦钰校长也同乘一机。孙忠良便将项目意义及困难向韦钰校长作了汇报。韦校长当即表示学校将给予大力支持。于是,飞机降临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前,孙忠良便下定了决心:要全力拿下这个项目!

这是又一次从“零”开始的冲刺!学校为他们在中心楼六楼辟出了一间闲置未用的教室做实验室。但这儿竟没有电源,没有用水,没有桌椅,甚至连朝北的几扇窗户玻璃也残缺不全。这些没有难倒孙忠良和他的同事们。他们自己动手完善实验条件,买回别人更新下来的旧桌椅放到实验室。从1988年方案论证到1990年通过项目鉴定的三年多时间里,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和寒暑,他们又一次用汗水和智慧赢来了成功的喜悦。近十年来,孙忠良先后获得了六次省部级嘉奖。1985年,他的“毫米波振荡器系列”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主持的国家“七五”重大预研攻关项目和科学基金项目等五项成果通过了鉴定,并达到当前国际先造水平。这一系列的成功与荣誉,是他,一位优秀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无私奉献!

32度春风秋雨,拂去了孙忠良的青春年华。如今在他身边,又有了一批勃发英姿的年轻人,形成了一支“非常难能可贵的”梯队。这是与孙忠良教授在培养年轻人时严格要求、以身作则分不开的。孙忠良说:“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在当前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下,我要把知识和才能奉献给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事业,使祖国尽快强大起来。这是我力量的源泉。”他用行动实现着自己的誓言,也教育和感染着周围的青年人。他放手让青年人挑重担,要求严格,指导具体。在课题研究的关键和困难时刻,他总在现场与青年人一道奋战。在他的指导下,一些青年人已取得多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有数十篇论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

孙忠良教授长期从事微波研究,受微波辐射量过大,视力衰退较快,心脏和肝功能较弱,胃也不好。但为了完成科技攻关任务,尽快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他夜以继日拼命地干,节假日很少休息,甚至除夕之夜仍在实验室里继续工作。他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国外一些公司和大学纷纷来信邀他去工作,并允以高薪报酬,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曾有多次出国机会,但为不影响科研进度,他至今一直坚持在国内攻关夺隘。难怪当“出国热”和“商品经济浪潮”袭来时,孙忠良所在的电子应用系统研究室的青年人不为所动,仍坚持在困难的条件下辛勤工作。他们说得好:“从孙老师身上,我们懂得了一个只要有真才实学,并愿为祖国作出贡献,就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孙忠良教授满怀信心地从北京回来了。他懂得,荣誉只能作为新征途的起点,他脑海里在盘算着“八五”攻关任务如何完成,如何把已有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祝愿孙忠良和他的同事们,在新的征途上夺取更大胜利以更加丰硕的成果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参考资料

讣 告.radio.seu.edu.cn.2019-06-29

83岁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孙忠良逝世.www.thepaper.cn.2019-06-29

为国拼搏 无私奉献——记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孙忠良教授.东南大学.2022-01-14

孙忠良_东南大学_万方分析学者知识脉络.万方.2022-01-14

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院.2021-12-14

孙忠良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南京举行.中国工程院.2021-12-1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