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二级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20 15:38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二级学院。早在1951年学校建校之初,就汇集了国内一批国际贸易领域的知名学者。1954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原有教师的基础上,与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贸易专业合并,并吸收了北大清华等国内著名大学的部分国际贸易师资,创建对外贸易经济系,开设对外贸易专业,形成了中国早期的国际贸易学科体系。

从1954年至1960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新中国唯一被批准从事国际贸易教育的高等学府。1983年学校设立国际经济合作系,开设国际经济合作专业,1994年原国际贸易系与国际经济合作系合并成立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发展历程

1954年7月,北京对外贸易学院成立后开始设立对外贸易经济系对外贸易专业,主要培养能系统掌握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管理与实务的专门人才。系下设中苏对外贸易原理、国际贸易、外贸组织与技术、世界市场行情、商品学教研室。历任的系主任为孙松亭、刘腾宵、许乃炯、卢铁(兼)、任坚。1955年在对外贸易专业中设国际运输专门化,1956年又设国际金融专门化。1970年8月,系随同学校被撤销。

1973年北京外贸学院恢复招生,对外贸易经济系改称三系(又称对外贸易系)。1983年,对外贸易部与对外经济联络部合并,学校以对外贸易系部分教师为主力,创建国际经济合作系,同时设立国际经济合作专业。系下设经济学教研室、项目经济分析教研室和国际经济合作教研室,历任系主任为王林生、周良藩、储祥银。1984年又更名为国际贸易系。同年在国际金融专门化的基础上设置国际金融专业,1986年又在国际运输专门化基础上设置国际运输专业。三系历任主任为孙玉宗、刘朝、叶彩文黎孝先、李康华、薛荣久

1994年2月,国际贸易系与国际经济合作系合并成立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设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合作、经济学、国际运输保险学系。1997年学院对学系设置进行了调整,当时有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作、经济学、金融、国际运输与物流、保险(学院的保险系后来并入学校成立的独立的保险学系)六个学系。

1999年11月,人文科学系(八系)的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并入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成立政治经济学系。2000年6月,学院又接纳原金融学院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的部分师资。为了适应学科发展需要,学院于2006年9月成立数量经济学系,2008年9月成立财政税务学系。

学科建设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设有国际贸易学、国际商务与合作、金融学、国际运输与物流、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财政税务学、数量经济学、能源与低碳经济学系九个学系。本科在国际贸易、金融、物流管理、经济学(荣誉学士实验班)、财政、税务、经济与金融七个专业的基础上,在“十三五”期间增设了国际商务专业,并开办跨境电商实验班。研究生教育设有国际贸易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财政学、数量经济学、运输经济与物流、西方经济学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八个学术硕士专业,国际商务、金融和税务三个专业硕士专业、以及国际贸易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财政学、数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法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九个博士招生专业,与此同时学院正在积极筹备数字贸易学科的本硕博人才培养方案,取得了初步进展。在留学生教育中,除与中国学生相同的以中文培养的专业外,还建设了全英文培养,其中包括经济学、国际商务、金融、物流四个本科专业,国际贸易学、国际商务、金融、物流四个硕士专业以及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三个经济学博士专业。

学院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以建设国家级重点学科国际贸易学为核心,继续保持国际贸易学国内第一的优势地位,同时全面建设金融学、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与财政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等学科。

2016年,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作为学校应用经济学学科的牵头单位,参加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并在评估中取得等级A。

2017年以来,一直保持在世界301-350强之列。同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社会科学总论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在学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中作为牵头单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院已建立二十多个研究中心/学院,包括国际经济学研究中心、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奢侈品研究中心、租赁研究中心、外国直接投资研究中心、中国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国际商务研究中心、供应链研究中心、中国国际品牌战略研究中心、中国消费经济研究院、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与经济政策合作中心、青云环境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等等。

2018年,学院和信息学院、统计学院共同申报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交叉学科-数字贸易并获得资助。学院经济与计量经济学在2020年3月份发布的2020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位列世界301-350名。

2022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应用经济学学科再次进入教育部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师资队伍

截至2022年,学院有专职教师142名,包括教授59名,副教授48 名,博士生导师76名(含校外博士生导师17 名),其中已获博士学位136名,占比约97%,海归教师55人,年薪制教师44人,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计划11人次,省部级人才计划13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名;全国优秀教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优秀教师4人。过去五年,学院有15人入选“惠园优秀青年学者”,9人入选“惠园杰出青年学者”,8人牵头获批学校创新团队;学院还有5名海外特聘教授,分别参与不同学科方向的团队建设。

科学研究

科研成果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科研力量雄厚,在原创性科研创新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学院教师在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持续发表优秀论文,展示了强劲的学术原创力。从2015年至2021年,学院教师在经济、金融与管理类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180篇。其中,在国际权威期刊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Economic Policy,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管理学 Scienc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Methodological共发表论文24篇;《中国社会科学》发表5篇,《经济研究》发表17篇,《管理世界》、《金融研究》和《世界经济》合计发表40篇。

截至2022年,学院教师共获批国家级课题8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44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项,重点项目1 项,省部级重大课题3项。学院共获省部级科研奖励23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6 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6项,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6项。

智库建设

在智库建设方面,学院教师的研究成果和建言献策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5年以来学院教师完成并获得采纳的政策咨询报告130余篇,部分报告获得国家领导人和省部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学院教师负责并参与完成的13部博鳌亚洲论坛《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年度报告、10部中阿论坛《中阿经贸关系发展进程》年度报告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一批学者担任了商务部、财政部、工信部、中联部、中国贸促会、北京市等省部级咨询专家,承办多项专项任务。

学术研讨会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主办高水平学术研讨会,对学术和政策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学院是全国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国际经济与金融学会年会中国分会秘书处单位,创立并举办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助组年会暨中国国际贸易学科发展论坛、北京洪堡论坛、贸易与投资北京论坛、国际经济与金融学会年会,已成为中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13-02-16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