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讲义 :尚书讲义

更新时间:2024-09-20 15:48

《尚书讲义》是由宋代史浩于淳熙十六年(1189)正月撰写完成的一部作品,随后进献朝廷并被收藏于秘府。该书原载于《宋史·艺文志》,记录为二十二卷。然而,由于长期流传过程中遗失,直至清代《四库全书》馆臣通过《永乐大典》重新整理辑录,最终形成现今版本的二十卷。目前,该书有《四库全书》本以及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可供查阅。

作者简介

史浩(1106-1194),字直翁,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人,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学者。他在绍兴年间成为进士,起初担任余姚尉,后历任多个职务,包括温州教授、太学正、国子博士、秘书省校书郎、宗正少卿等。在政治生涯中,他曾多次担任重要职位,如起居郎、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等,并一度出任宰相。史浩以其对岳飞案的公正处理和对张浚北伐的反对立场而闻名。他的学术成就也得到了认可,尤其是他对《尚书》的研究成果。

内容特点

《尚书讲义》的主要特点是遵循文本进行解释,其风格接近于教学讲章的形式。书中对于《尚书》的解读主要依赖于注释和传统观点,同时也会结合个人见解加以阐述。尽管史浩在政治上主张和平,但在《尚书讲义》中并未体现这种态度。相反,他赞扬了宣王的勤政和复仇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平王未能恢复国土的遗憾。此外,史浩在书中还提出了许多创新的观点,比如对于“命公后”一句的理解,他认为这反映了周公仍在位的情况。这些独特的见解受到了当时学者的高度评价,如朱熹就认为这本书有很多优点。孙应时则称赞史浩的作品揭示了帝王与臣民之间的深刻关系,并有助于消除历史上的误解。

影响与传承

《尚书讲义》在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蔡沈在其著作《书经集传》中就借鉴了史浩的观点。此外,孙应时也在其《烛湖集》中高度评价了史浩的贡献,认为他的作品中有不少能够启发人心的思想。

参考资料

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入藏河南省图书馆.河南省人民政府.2024-08-12

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076册.书海驿站.2024-08-12

史浩简介.古诗文网.2024-08-12

尚书讲义.国学大师.2024-08-12

书经集传:宋代《尚书》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成就.搜狐网.2024-08-1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