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仲敏 :中国当代诗人

更新时间:2024-09-21 05:30

尚仲敏,诗人,“非非诗派”的创始人之一,1985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电机系。在大学读书期间,发起“大学生诗派”,主编《大学生诗报》,对“朦胧诗”进行了颠覆性反叛。1986年参与发起“非非主义”诗歌流派,任《非非》诗刊评论副主编。 80年代先后发表《对现存诗歌审美观念的毁灭性突破》《反对现代派》《为口语诗辩护》《向自己学习》《谈第二次诗歌浪潮》等重要诗论,在国内率先提出“口语诗”写作,是“第三代”诗歌运动的主要批评家和理论家;同期写作的诗歌作品被认为是“第三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著有诗集《歌唱》《风暴》《始终如一》。

人物经历

1981年,尚仲敏考入重庆大学,就读电机系高电压专业。大一大二,他安心功课,酷爱数学和英语,一心想成为科学家。他的第一篇文章是发表在学报上的数学论文。大三的一天傍晚,踢足球回来的尚仲敏,突然想写诗,并且马上开写,标题是:《足球,我的上帝,我的伴侣》。一气写完,很长。发表在系里的黑板报上。很快周围就聚集了大批诗歌爱好者。在写诗上找到感觉的尚仲敏,由此进入他诗歌的青春狂飙时代。他成立重庆大学第一个文学社:荒原文学社,油印出版了一本杂志《荒原》。

1985年,是重庆市大学生诗歌发展的重要一年。1月6日,重庆市大学生联合诗社在山城重庆成立。该社是由重庆市17所大学的文学社和诗社组成,以西南师范学院“五月”、重庆师范大学“星空”、“嘉陵潮”以及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重庆邮电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南农学院、江津师范专科学校、四川美术学院等为骨干力量。吸收社员一千多人。尚仲敏在重庆大学创办的文学社《荒原》名列其中。

后来进入当代诗歌史、屡屡被诗坛提及的《大学生诗报》创刊号,1985年3月25日出版,八开四版,铅印。第二期改为4开4版的大报,由尚仲敏和燕晓冬共同主编,发表尚仲敏长文《对现存诗歌审美观念的毁灭性突破》,明确提出‘大学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1986年,尚仲敏和王琪博又组织成立了四川省大学生诗人联合协会。同年3月,尚仲敏与王琪博主编出版了铅印大报《中国当代诗歌报》,发表了尚仲敏的整版文章《谈第二次诗歌浪潮》。这些文章迅速被传播出去,在海内外诗坛影响很大。此时的尚仲敏已经全身心投入诗的狂欢之中,他回忆当时自己的状态,“那时我已把功课抛到了九霄云外,简直成了一位职业诗人。”

1985年大学毕业,21岁的尚仲敏被分配至北京水电部工作。半年后,主动申请调动到成都市工作。后自主经商,创办通信工程公司和市政工程公司,尚仲敏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在近20年代时间内,他没怎么写诗。诗人尚仲敏暂时沉潜在企业家尚仲敏的背后。

随着诗歌在人们的心中再度升温,尚仲敏也再度在创作上归来,他延续了自己青春时代的“口语诗”诗歌理念、写法、状态,写出不少诗歌佳作。尚仲敏关注当今的时事,了解现实生活中周围的人和事,并时刻注意捕捉其中诗意的瞬间。写出不少佳作。用诗人李亚伟的话来说就是:“”尚仲敏说,“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写诗,这并非说明我已远离诗歌,恰恰相反,经过岁月的积淀,我对诗歌抵达了内心更深的坚定。”

个人生活

90年代初下海经商,现经营一家通信工程企业。

主要贡献

1985年尚仲敏发表长篇重要诗论《对现存诗歌审美观念的毁灭性突破》,在国内率先提出“口语诗”写作,对五四以来的新诗特别是“朦胧诗”进行了剖析和批判,为“第三代诗歌”奠定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基础。作为当年大学生诗派的旗手和非非主义主将,他在创作、批评、理论上的贡献也被后辈诗人所认可。

获得荣誉

2022年6月,获“昌耀诗歌奖·诗歌创作奖”。

人物评价

尚仲敏的创作手法始终如一却又新意勃发,得到了缪斯的真传。缪斯不老的神话,也在尚仲敏身上得到了真实的体现。——诗人李亚伟

尚仲敏的诗歌题材常常紧扣现实,语言又追求简单透明的“口语”式风格,角度和思考都尽显智慧。具有非常鲜明的“尚仲敏特色”。——华西都市报评

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的那一批诗人群体中,尚仲敏是属于非常有个性的代表性人物。他对诗歌的语言、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实验,取得不俗的成绩。——诗人吉狄马加评

他的很多诗,语言口语化,角度新颖,让人过目难忘。他写得接地气,选材多关注常人的生活、见闻。靠独特的观察、思考视角来完成诗意。尚仲敏将口语诗写得很地道,写出艺术性,这是很不容易的。——诗人张新泉

尚仲敏是八十年代开 一代诗风的青年诗人。之后有二十年他离开了。现在重新归来,出手不凡,仍然是一个前卫、先锋的青年诗人。——诗人何小竹

参考资料

第四届昌耀诗歌奖终评结果揭晓.今日头条·北青网.2022-06-0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