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文史馆 :1953年成立的文史研究事业单位

更新时间:2024-09-21 05:43

山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山西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承担两部分工作职能,属办公厅内设处室,主任(馆长)高配副厅级。文史馆是政府领导下的具有统战性、荣誉性的文史研究事业单位。其职责可概括为:文史研究、文化交流、艺术创作、民主监督、统战联谊。

山西省文史研究馆成立于1953年1月16日,先后共延聘馆员164名,聘任馆长4位,副馆长7位。他们均为有文史专长、有书画特长、有声望的老年知识分子和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学识渊博,有一定贡献的专家、学者。他们的研究领域涉及文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书画、音乐、武术、出版等,充分体现了"文、老、名"。

文史馆简介

文史研究馆是建国初在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中央领导人的倡导和关怀下,为了安排部分有文史专长、有名望的老年知识分子而设置的机构,是人民政府领导下具有统战性、荣誉性的文史研究事业单位。中央人民政府自1951年7月在政务院领导下成立了文史馆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省辖市也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有关决定相继成立了文史馆。全国现有32个文史馆。

文史馆的宗旨是敬老崇文,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挥馆员专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

主要职责是:团结和安排馆员开展适当的文史研究活动,参加爱国统一战线工作。

文史馆由同级人民政府领导。在馆员的安排和统战政策的贯彻方面,接受同级党委统战部的指导。馆员主要从有文史专长,有较高声望,在统战工作中能发挥作用的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爱国人土中选任。

1988年以前实行任命制,此后改行聘任制。个别在文史界知名度高、影响大、熟悉统战工作的中共党员也可聘任,但其人数最多不能超过馆员人数的10%。新聘馆员的年龄一般为60岁左右。馆员属荣誉职称,有名誉馆员和馆员两种名称,名誉馆员只限于社会名望和学术地位高的人士担任,均不规定任期,对个别丧失馆员条件的可及时予以解聘。馆员由同级人民政府首长任命、聘任。文史馆的设立和发展,体现了我们党的统战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知识分子政策,体现了中国敬老尊贤的优秀传统美德。

山西省文史馆历任馆长

首任馆长崔斗辰,时任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亲身调查发现了中外闻名的元代永乐宫壁画、平遥北汉镇国寺古建和明代双林寺塑像等;

继任馆长卫逢祺(兼);

第三任馆长王定南;

第四任馆长华而实,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编剧,省优秀专家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代表作品有电影剧本《知音》、电视剧本《大敌当前》等。

第五任馆长冉金刚

第六任馆长胡安平

历任副馆长是张兰亭、郭先轩、樊象离、李尚仁、王家驹、张友、许世英张志斌、齐荣晋。

在历任馆员中,有清末的举人等科考人士,有参加辛亥革命的同盟会员,有清末民初的留学生,也有解放前国民政府次长、省政府的秘书长、厅长和国大代表,还有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等。他们历经沧桑、熟悉近现代史料,撰写了不少史料价值较高的著作和文章,创作了不少颇具影响的书画作品。

文史研究成果

文史馆成立初期,通过集体调查、研究编集成文的专题资料有:《山西人民争矿运动》《辛亥革命史料》《傅青主事迹》《山西四百年灾荒实录》等。

60年代初,组织馆员积极撰写"三亲"文史资料,编辑出版了《山西文史资料》第1-12辑。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编印了《山西辛亥革命资料选编》《高君宇生平、年谱、文集》;整理修改了《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等史料。

1981年接办《地名知识》刊物,现更名为《中国方域》,开展行政区划与地名的研究等。

1986年开始出刊《文史研究》,开展以山西省为主的文史研究工作。90年代中期,此刊成为晋商文化研究的主要阵地。

文史馆作用

建馆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史馆进一步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馆员们除著书立说、开展文史研究、书画创作外,紧紧围绕政府工作,积极参政议政,为政府献计献策。同时,同时积极开展海外联谊活动,通过馆员特殊的经历和关系,与"三胞"等海外人士广泛加强联系,为祖国统一大业做贡献。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