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钧 :东汉时期大臣

更新时间:2023-11-08 16:01

崔钧,字州平,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东汉大臣太尉崔烈的儿子,议郎崔均之弟。

崔钧年少时结交英雄豪杰,名声在外。后出任西河郡太守,与袁绍等人起兵山东省,讨董卓。崔钧后游历荆襄,与诸葛亮、徐庶等人相善,被时人称为“诸葛四友”之一。

根据不同史料记载,有学者认为崔钧是崔均之弟、崔钧和崔均实际为同一人等观点, 但崔均的事迹,史传没有评细记载,仅在《后汉书.崔駰传》中有提及。

人物生平

崔钧生卒年不详,字元平。东汉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太尉崔烈之子。灵帝时任虎贲中郎将、西河太守等职。献帝初时,曾与袁绍等起兵讨伐董卓,一度与袁绍齐名,不过后来董卓把崔烈关进牢房,讨董事业前景暗淡,崔钧选择前往荆州隐居,不再过问世事。后游历于荆襄一带,与名士徐庶(元直)、石韬(广元)、孟建(公威)、庞统(士元)、诸葛亮(孔明)等人常有来往,与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为“诸葛四友”。

家庭关系

个人生活

崔钧是诸葛亮的好友,故宅位于襄阳檀溪北。

艺术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初次去隆中请孔明时,途中偶见一人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丰姿俊爽,气宇轩昂,手执藜藤沿山间小路迎面走来。刘备从这个人的英姿判断,极像徐庶向他介绍的孔明,于是下马询问对方。对方则表示他不是孔明,是诸葛亮的好友博陵崔州平。

名字争议

《诸葛亮传》裴注云:“按《崔氏谱》,州平,太尉烈子,均之弟也。”裴松之确定崔州平是崔烈的儿子,但是,又说州平是“均之弟也”,即认为州平有兄长名为崔均,这里的记载恐怕有些问题。首先,《后汉书.崔駰传》的附传部分,叙述崔烈父子情况相当详细,但是传文只说他有子崔钧,并未说崔钧又有兄长崔均。按崔駰其人,《后汉书》卷52有专传,依照传文,崔駰的次子崔瑗,字子玉;崔瑗之子崔寔,字子真;崔寔有堂兄崔烈,崔烈有子崔钧。该传文的记载相当翔实细致,可信程度很高。其次,遍检汉魏史籍,崔均其人的记载再无所见。第三,古代“钧”、“均”二字相通,如果有两个儿子,分别以“均”、“钧”二字命名,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恐怕很小。不过,由于史料缺乏,此一问题只能存疑了。

清代学者均未提及崔州平是字非名问题,无非相信裴注不会有错。近人卢弼于其所著《三国志集解》中,虽曾提到《唐书·世系表》,但却引其他伪文,来替现本裴注读文掩护。卢弼在《诸葛亮传注》云:“《世系表》,均字州平。《九州春秋》云:均字元平。卢弼按《崔氏谱》,州平为均之弟,《世系表》误。”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网罗史部佚文甚勤,亦没有此文,大约卢弼记错了。所谓《九州春秋》应是梁祚《魏国统》之误。《太平御览》卷四八二引梁祚《魏国统》云:“崔州平者,汉太尉烈之孙也。兄曰元平,为议郎,以忠直称。董卓之乱,烈为卓所害。元平常有报复之心,会病卒。”这一段记载说:“崔州平为崔烈之孙,与裴注州平为崔烈之子,不一致。卢弼相信《魏国统》,也相信裴注,本身就有矛盾。

有学者则不同意卢弼的见解,认为崔州平的正名为崔均,所以裴注:“州平,太尉烈子,均之字也。”这与《蜀志·董厥传》裴注:“伟度者,姓胡名济。”体例正是一样。如果州平是崔烈之子,崔均之弟,那只需注明“崔烈之子”,便够了,何必再标明为崔均之弟,无此必要。《魏志·王昶传》中有“颖川郭伯益”其人,裴松之仅注:“伯益名奕,郭嘉之子。”不注出其兄弟之名。如依《魏国统》所说,崔州平有兄名元平,不特与《世系表》有矛盾,而且与当时士族惯例不符。照当时习俗,兄弟之次号有一字相同者,则以伯、仲、叔、季为区别;例如夏侯渊有七子,长子衡字伯权,次子霸字仲权,三子称字叔权,四子威字季权,五子荣字幼权,六子字稚权,七子和字义权。(见《魏志·夏侯渊传》,又杜恕字务伯,弟理字务仲,次弟宽字务叔。(见《魏志·杜恕传》,这例子甚多,不必要全举)。由此类推,如兄字元平,则弟当在仲平、叔平或季平,不应独字州平。史传没有发现崔州平有五个以上的兄弟,则州平有兄名元平,是不合当时士族惯例。最后,崔均的事迹,史传没有评细记载。《后汉书·崔骃传》只说:“实从兄烈,有重名于北州,历位郡守、九卿。灵帝时……人钱五百万,得为司徒……从容问其子均曰: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均曰:论者嫌其铜臭……均少交结英豪,有名称,为虎贲中郎将,西河太守。献帝初,均与袁绍俱超兵山东。”以后就没有下文了。均一作钧,大约长诸葛亮二十余岁,曾旅居过襄阳,与诸葛亮、徐庶交谊甚厚。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记载:“唯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谓为信然。”按两汉时代习惯,人名除极个别者外,没有以两字为名的。因汉人惯例有名必有字,名用一字,字用两字。凡史传中所有的两字的人名,大多数都是字,不是名,《三国志》中的黄承彦、吕伯奢、刘子敬等都是字,因史失其名,所以只记其字。以博陵安平崔氏这样高级士族、世代大官,他们的后代不会以两字为名,也不会以字行,这是违反当时士族传统家法的。照文义,下文既称“徐庶元直”,则上文必须作“崔某州平”方合。陈寿在列传正文中,标名下又附其字,以示郑重,上下文语气当然一样。绝不至下文既徐庶名字并称,而上文州平独称名不举字,更不至独举字,不书名。虽然陈寿在《三国志》列传中,有时亦只称字,不称名,如诸葛孔明、司马德操、宋仲子等,这些都是单独行文,和崔某州平、徐庶元直并称,又不一样,不能相提并论。汉人除在正式公文中,必须称某人的名外,在非官方文件中,例应称字。《蜀志·董和传》载诸葛亮《与群下教》文说:“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姿性都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按徐庶字元直,见《诸葛亮传》注引《魏略》;幼宰为董和字,见《董和传》;伟度为胡济字,亦见《董和传》裴注。裴松之对这些人名字,均一一交代清楚,其所以不注崔州平的名者,因在《诸葛亮传》中已引《崔氏谱》提及,不必再重复了。

在诸葛亮《与群下教》文中,州平、元直、幼宰、伟度四人并提。既已知道元直、幼宰、伟度三个是字,则州平也必然是字,绝无可疑了。崔州平常日能对诸葛亮提意见,而诸葛亮也虚心接受,他们二人的交谊也可想见之。又《水经·沔水注》:“檀溪之阳有徐元直、崔州平故宅。”元直、州平两者并称,亦可为州平非正名之旁证。综上所说,则州平是字已无可疑。在《诸葛亮传》中,陈寿原文“崔”下“州平”上,必脱一字。原文应作“独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谓为信然。”古人抄书,不曾严格核对。陈寿原文本不错,而到了南北朝刘宋时,文中脱去“囗”字,变成了“博陵崔州平”了。裴松之作注时,可能想不到陈寿原文不错,仅是后世脱字,他误认陈寿漏书其名,所以在注中补明。裴松之注解无不繁征博引,补正文的不足。他对传中某人的名字,有条件的无不详为交代。根据《唐书》卷七十二《宰相世系表二》所载:“崔钧(与均通)字州平,西河太守。”由此判断,当时陈寿的原文应是“唯博陵崔均州平,颖川徐庶元直谓为信然”,不幸裴注中“字”字,被后人弄误,误刻为“弟”,以致今本《三国志》注弄成为“州平者太尉烈子,均之弟也”。

如果崔州平真以字行,则裴松之必然写上“崔州平者以字行,太尉烈子,均之弟也。”裴松之没有这样注,则崔州平不是以字行了。裴氏原注:“州平……均之字”,并没有错。经过一段时间,“字”误为“弟”,以至弄成大错。例如《蜀志·庞统传》注引《襄阳记》:“庞德公子山民”,“子”后世亦为“作”字。都由字形相似造成错误。至于崔州平以均为名,实有其时代意义。因汉人名与字多意义相关,如孙策字伯符、孙权字仲谋、曹操字孟德、鲁肃字子敬、马超字孟起、法正字孝直、周瑜字公瑾、诸葛亮字孔明,他们的名与字皆意义相关。由此可以说,崔均字州平与蜀汉大将王平字子均,是同一事理。有人说:《唐书·宰相世系表》已发现有脱文误文,不能全信,这是对的。《世系表》所载:“崔毅生骃字亭伯,长岑长,二子盘,实。盘生烈,后汉太尉,城门校尉。生均字州平,西河太守。”这里以崔盘为驷之子,不合,中应有脱文,与《后汉书·崔骃传》所载,相差一代。据《崔骃传》,骃有三子,所以当以《后汉书》为准,不能因《世系表》偶有脱文,而全盘否认。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