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海燕 :鸟纲鹱形目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13:41

巨海燕(学名:Macronectes giganteus),是南极洲代表性鸟类之一,属于鹱科下的一个属。体重达4-5公斤,飞行时,两翼端间的距离可达2.2米。起飞时,必须在地上或水面上助跑10多米远的距离才能起飞,就像飞机在跑道上起飞一样。

形态特征

巨海燕体重达4-5公斤,飞行时,两翼端间的距离可达2.2米。

生活习性

巨海燕是高度机会主义的饲养者。它们在陆地和海洋中都可以进食,这在海燕科动物中是独一无二的。事实上,他们的大部分食物都是在海岸线附近找到的。在陆地上,它们以腐肉为食, 并定期捕食企鹅和海豹的繁殖地。它们会以“海豹王姿势”来展示对尸体的统治地位:头部和翅膀伸直,头部指向对手,翼尖稍向后倾斜;尾巴抬起至垂直位置。它们极具攻击性,会杀死其他海鸟(通常是企鹅雏鸟、生病或受伤的成年企鹅以及其他海鸟的雏鸟),甚至是像信天翁科一样大的海鸟,它们会通过殴打致死或溺水的方式杀死它们。在海上,它们以磷虾、鱿鱼和鱼为食。他们经常跟随渔船和其他船只,希望捡起内脏和其他废物。

繁殖

巨海燕在离地面约 50 厘米(20 英寸)的粗糙巢穴中产下一颗蛋。鸡蛋孵化约60天;一旦孵化,小鸡就会被孵化三周。雏鸟大约四个月后长出羽毛,但在长出羽毛后六七年才能达到性成熟。

种群现状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和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世界环境恶化,自然界鸟类的生存状况日益下降。南极洲并不例外。在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区区弹丸之地,不到15年的时间里,有9个国家在此建立了26个考察站和观测点。人类日趋频繁的各种活动,直接造成南极的局部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的破坏。例如,人类生活污水会污染邻近水域并导致海底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油污染造成南极海鸟繁殖受阻;受人类废弃的鱼网和电线缠绕,发生海鸟非正常死亡等等。在过去的十五年中,菲尔德斯半岛巨海燕的数量减少了90%,繁殖率下降40%。2002年,巨海燕和南极贼鸥等好几种海鸟,在几周内雏鸟大量死亡,比例高达65%。

繁殖保护区

弗雷泽群岛包括3个小岛:Nelly岛,Dewart岛和Charlton岛,位于南极文森湾的东部,约距离凯西站西北方向16公里。该群岛是南极大陆沿岸4个已知的南方巨海燕繁殖地之一,也是从戴维斯站到迪蒙·迪维尔站近3000公里的岸线上唯一的南方巨海燕繁殖地。保护区的设立为未来研究与其他南方巨海燕繁殖地种群数量的对比研究提供参考区域。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