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教案 :开州教案

更新时间:2024-09-20 14:27

开州教案是指开阳地区人民反抗洋教士行使传教特权的斗争事件,这是中国人民早期发起的反对外国教会侵略势力的重要行动之一。

历史背景

自16世纪后期以来,法国天主教势力开始进入贵州省,尽管其影响力有限。到了道光二十七年(1847),贵阳教区正式建立。咸丰三年时,贵州全省约三分之一的州县已经建立了教堂或传教会。咸丰九年,法国传教士胡缚理接替成为天主教贵州主教后,强行购买民间土地,兴建大小修院及印刷厂,这些行为引起了当地居民的强烈不满。随着中法《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署,胡缚理获得了更多的保护和支持,变得更加傲慢无礼。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1861年4月4日),他在公开场合展示由清政府总理衙门签发的“传教士护照”,无视中国的法律,以清朝高级官员的身份出行,这引发了民众的愤怒。清贵州巡抚何冠英和贵州提督田兴恕对此表示谴责,并呼吁各地官员采取措施驱逐教会人员,甚至建议通过合法手段予以处置。

事件经过

在这种背景下,候补道缪焕章编写了《救劫宝训》,并在贵阳等地广泛传播,主张排斥异端宗教。这种情绪迅速蔓延开来,驱逐洋教士的声音成为了贵州各界人士的共识。田兴恕的部队率先在贵阳周边展开了驱逐教会的行动。咸丰五年五月五日端午节期间,青岩镇的居民在郊游途中与天主教修士和信徒发生了冲突。青岩团务道赵畏三得知上级意图驱逐教会,于是带领群众烧毁了天主教大修院,并逮捕了几名教徒。在田兴恕的指示下,他们于同年六月二十二日(7月29日)秘密处死了包括张文澜在内的三位修士和一名厨师。胡缚理侥幸逃脱后,立即向法国驻华公使汇报情况。法国公使馆派遣代表哥士耆与署理两广总督劳崇光进行谈判,商定了在贵州指定地点张贴《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相关条款,并赔偿教会损失以及安抚受害者家属。然而,新上任的贵州巡抚韩超拒绝执行这些协议。在此期间,开州教案再次爆发。

开州教案

开州教案的发生源于天主教徒对青岩教案处理结果的不满。同治元年正月十五日(1862年2月13日),开州夹沙龙地区的居民庆祝元宵节,按照惯例每户都需要捐款搭建龙灯,祭祀龙神。然而,法国传教士文乃耳煽动教徒抗拒缴纳费用,导致了一场冲突。开州知县戴鹿芝和团首周国璋本来就对教会侵犯地方权力的行为怀有敌意,因此在接到田兴恕的命令后,他们在当月内逮捕并处死了文乃耳及其四名参与抗捐的教徒。青岩教案尚未解决,开州教案又紧接着发生。法国公使联合其他几个国家的公使,向清政府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并威胁使用武力,要求清政府赔偿损失,惩罚田兴恕等人,并且严厉追究所有未能有效保护教会或者执法不当的地方官员的责任。此外,还要求清政府派遣亲王大臣前往法国道歉。这场纠纷持续了一年之久,最终在法国新任公使柏尔德密的军事恐吓下,清政府不得不将韩超交给相关部门审查,田兴恕被革职并发配新疆,缪焕章等人也被革职并且永远不得重新任职。由于何冠英、戴鹿芝、赵畏三已经去世,所以无需对他们进行追责。同时,提督衙门拨付了1.2万两白银作为天主教堂的赔偿金,以此结束了这场纷争。

参考资料

从贵阳教案的处理看晚清外交的困境.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2024-09-18

青岩教案和开州教案.风闻社区.2024-09-18

开州教案.国学大师.2024-09-1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