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粥厂 :由《暖厂》发展而来的相声段子

更新时间:2023-09-25 13:32

《开粥厂》为我国传统相声段子,又名《三节会》,最早由脚本《暖厂》发展而来。在20世纪50年代,经过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先生的改编而呈现出新面貌,成为具有浓厚讽刺性、群众喜欢的经典段子。

创作背景

传统相声《开粥厂》又名《三节会》,是比较老的“贯口活”。《开粥厂》最早的脚本叫《暖厂》,刻画一个自吹自擂、夸夸其谈、信口开河的人。他说他为赈济饥民自己有一个暖厂,免费养活三百多人,管吃管穿管住,每年按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三大节目施舍特殊供应,包括肉蛋鱼各种点心、各种中西名菜,以及四季衣服,从鹅绒被、呢大到夏布大褂、巴拿马草帽等应有尽有。后来,经过前辈相声演员不断地整理充实以后,《暖厂》就逐渐发展成两段相声,一段是从谈一般中西名菜菜名,发展成专说满汉全席的《报菜名》,也叫《菜单子》;另一段是谈三个节日在暖厂里,都施舍哪些东西的《开粥厂》。它开头的“垫话”都不尽相同。1924年表演的“垫话”是从不要以衣貌取人而自夸“我”有很多买卖,电灯公司、电话局、自来水公司都是“我”的,“我”还开了很多饭店、戏院、当铺、绸布店等等转入“我”还开了粥厂周济穷人而入活。

1954年马三立表演的“垫话”则另辟蹊径,他着意刻画了一个满嘴云山雾罩说话不着边的小人物,故意引用古书显示自己,却杜撰出半文半白、不伦不类的语言如:曾子曰:“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上”,曾子曰:“不能饱汉不知饿汉饥。”到曾子曰:“一个羊也是赶两个羊也是放。”前后三次使用,使观众大笑不止。入活以后绘声绘色,按着三个节日背诵慷慨施舍的物品,三段贯口贯口,字字真、句句紧,如数家珍,一气贯通、连绵不断,着重表现人物自鸣得意的神态。同时,也显示了马三立在“贯口活”上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的深厚功底。当他说得口沫横飞、天花乱坠正显示“开开门”的挑费二十多亿呀!无意中露出了破绽,“今儿早晨把棉袄卖啦!吃的豆腐脑!”乙代表观众感到诧异:“您不开粥厂吗?”“我”只得说实话“打算这么舍,还没发财哪!”这对那些空口说粤语,没想到过兑现的人,真是讽刺的淋漓尽致。

马三立最擅长传统相声的“文哏儿”与“贯口活”。他在表演上的最大特色是:亲切生动、自然,说的细腻,内紧外松,机变巧妙而清晰有力,在夸张的手法当中,蕴含着生活的实感。在《开粥厂》的“垫话”中他关于马善人的论述,几十年来是被人们叫绝的。

在“善”字上他是这样讲的:马善人不看宰牛羊的,马善人没害过一个性命,有个蜘蛛掉在地上都不踩,逮着臭虫都不捻死,可从自己身上找出个大虱子呢!不能挤死、怕它饿死,结果是:“找一个胖子往他脖子上一搁,嘿!善哪”。在光天化日之下,把公开干损人利己的丑态,美化成行善事,使人听了啼笑皆非,这就是马三立的发人深思的幽默。

作品台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