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植彬 :中国男武术家

更新时间:2024-09-20 15:25

张植彬5岁开始习武艺,至今已五十年余载,而且把自己的身心都融入了博大精深的武术之中。三十几年的教练生涯,他桃李芬芳,驰骋在武术的天地里,亦乐此不疲。并且还将为武术一直追求下去。

人物经历

自古英雄出少年

常言道,自古英雄出少年。张植彬5岁就和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是1950年,刚刚懂事的张植彬就被父亲送进了哈尔滨市岷山武术馆习武。小植彬年龄虽小,但眉宇间透出灵气,在师傅刘岷山的精心教练下,时间不长,就对少林太祖门的拳、刀、枪、剑、棍样样俱通。

1953年,年仅8岁的张植彬第一次参加全市武术比赛,就以精彩的“八方刀”表演一举夺魁,获得一等奖,并入选哈尔滨代表队参加在沈阳市举办的东北地区民族形式体育表演暨竞赛大会。获得竞赛优秀之后,又被选入东北区代表队,参加在天津市举办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暨竞赛大会,再次获得优秀奖。竞赛大会结束后,张植彬又入选由优秀运动员组成的赴京表演团,在首都北京做了30多场表演。每当张植彬上场,观众们看到他那稚气中透着成熟的“八方刀”表演,满场都爆以热烈的掌声。当时的《人民日报》、《人民画报》都刊登了张植彬表演“八方刀”的照片,赛会盛况的大型记录片真实地记录了张植彬精彩表演的镜头。

在此期间,最令张植彬激动万分和终生难忘的一幕,是表演团有幸来到了中南海怀仁堂,当场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做表演。当年仅8岁的小植彬出场时,满场都是惊座的赞叹。精彩的表演一结束,毛主席、周总理都面带微笑热情地为小植彬鼓掌喝彩。

宝剑锋从磨砺出

古语说,“松高百丈非一日长成”。张植彬从5岁开始学拳,习武50余载,任教35年,桃李芬芳,是和每个阶段的名师指导和个人所悟分不开的。在张植彬的成长过程中,有三位恩师令他毕生感激和终生难忘。

恩师刘岷山,50年代任岷山武术馆馆长。张植彬5岁时就和刘师傅学拳,是张植彬的启蒙老师和进入武行的引路人。在刘师傅的精心教练下,张植彬8岁时首次参加全市武术体育代表队,参加东北地区和全国的武术竞赛马,均获得优秀奖

教练刘洪仁,是刘岷山之子,张植彬的大师兄,也是张植彬在省武术队惟一的一位教练。刘教练自1953年以来多次参加全国武术比赛均获得优秀获,在1959年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上荣获枪术亚军。1958年张植彬入选省武术队之后,一直由刘教练系统指导和训练。同年参加全国武术比赛,即获一等奖和器械表演第五名。1959年参加全国青少年武术比赛获少年组能第四名、长器械第三名、短器械第五名和表演项目的一等奖。1960年入选建国后组建的第一支中国武术队,出访捷克和缅甸。

导师温敬铭,是武汉体育学院教授、著名老一辈武术家。温老曾于1936年代表中原地区在柏林奥运会上做精彩的武术表演。1963年至1965年,张植彬到武汉体育学院专修武术,在两年的时间里,温老全面系统地对张植彬进行了精心指导,使其在武术技艺、功力和理论上,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了太极、形意、八卦、八极、翻子、南拳等的技术演练特点和基本理论。此外,张植彬还继承了温老擅长的“六合大枪”和滑大杆子,学习了拳击、摔跤、短兵及散手等对抗项目,为今后任教,培养全能的武术人才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1965年,张植彬从武汉体育学院毕业,成为全国武术专业运动员中取得大专文凭的第一人。回到哈尔滨市体委任教后,他始终没有忘记临别时恩师温敬铭的再三叮嘱:“一定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发扬光大”。此后在任教的35年里,张植彬从没离开过武术,在精心抓好教学的同时,一天也没停止过训练,使自己的武艺更加精湛。

1980年,张植彬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他演练的“梅花枪”是根据刘洪仁教练传授的“梅花枪”和温敬铭教授传授的“六合大枪”,取其双方精华而创编的,取名为“铭仁枪”。表演中,张植彬手挥一杆大枪上下翻飞,里外缠绕,真实地显现出“梅花枪”朴实无华的风韵和扎实雄厚的功力,受到了坐在主席台上观摩的蔡龙云的青睐,蔡教授亲自撰文《质朴无华的梅花枪》,对张植彬表演的梅花枪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提出张植彬的枪法很值得练枪者学习和借鉴。

在太极拳的研修上,张植彬有自己独道的理解和风格。他的拳术深受一代名师陈照奎的影响。早在1960年,张植彬在上海就多次亲眼目睹陈照奎老师教授陈式太极拳。陈照奎老师立身中正,架子低稳、周身缠丝的演练特点在张植彬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张植彬教授的陈式太极拳,充分体现了陈式拳的特点,并对马步、偏马步、半马步三个步型的动、静、变换做了规范,使其陈式拳步履清楚、缠丝劲更浓。

张植彬除了武艺精湛,理论素养还很深厚。平时,他十分注意随时总结自己在习武过程中的所得所悟,编撰了“八方刀”、“梅花枪”等演练专着,有关“太祖拳”的专着走出国门,被刊登在日本的武术专刊杂志上。为了让学员能更好地领悟太极拳的真谛,张植彬还把太极拳演练要领编成歌诀,以便让学生很好地记忆和掌握。

从1975年开始,张植彬就参加全国武术赛会的裁判工作,1981年通过考核成为首批国家级武术裁判员。由于张植彬在“梅花枪”方面有独道见解,所以在每次全国赛会期间,都有许多运动员慕名来找张植彬请教。全国冠军、安徽省武术队员杜新杰、贾平、黄白云、方坚,山西省栗小平、王爱玲、文喜太河北省徐向东四川省的彭英以及世界太极拳冠军邱慧芳都曾得到过张植彬的精心指导。

桃李芬芳春满园

张植彬自1965年在武汉学校毕业后,一直在哈尔滨市体委任武术教练,从教35年来,多次率领黑龙江省队参加全国的武术比赛,培养造就出一大批优秀的武术人才。

王东强、杨海峰以工余运动员身份参加1975年第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枪术、棍术分别进入了前八名;王岚在1988年和1989年的全国太极拳比赛中,在各路高手如林的情况下,分别获得陈式太极拳比赛的第四名和第二名;李士英在1987年全国散手比赛中获56公斤级第二名,在1991年国际太极拳表演大会上,荣获杨式太极拳冠军;肖滨生现任加拿大中华武术院院长,在加拿大传播中国武术。

在张植彬培养的诸多弟子中,最为出色的当数身景视界,当今十分走红的武打影视明星赵文卓。1984年,不满13岁的小文卓开始跟张教练学习武术。1986年哈市武术队成立,张植彬慧眼识金,将赵文卓带进市武术队,随即其又随张植彬入省武术队。在张教练的精心指导和赵文卓的自身刻苦努力下,短短几年的时间,赵文卓的武艺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1992年获全国武术精英赛枪术第五名。凭借其出色的武功,赵文卓步入影视坛后,他主演的《木兰新编》、《中华大丈夫》、《王者之风》和黄飞鸿系列等影视片,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赵文卓早已成为深受中国百姓喜爱的家喻户晓的武打明星。

让中国武术走出国门

对于一名曾荣获国家体委颁发的“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奖章的老体育工作者来说,张植彬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始终在尽心尽力去实践着让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梦想。

武术是华族的精神象征,是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撼的国粹。翻开张植彬的习武履历,他始终都在为中国武术走出国门而奋斗着。

1960年6月,张植彬就随同李达上将率领的中国体育代表团赴捷克斯洛伐克做访问表演;同年12月,又随同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元帅赴缅甸做访问表演。1989年,张植彬公派去苏联做武术讲学,在哈巴罗夫斯克教授太极拳。这是我国首次派武术老师前往前苏联讲学。事前苏联边区体委向全苏各地体委发函,有近20个城市的百余名武术爱好者及武术拳师纷纷报名来求教。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张植彬共开办了三期太极拳培训班,为中国武术在前苏联的弘扬发展打开了局面。

1993年,应韩国京道武术协会邀请,黑龙江省体委组团前往做访问讲学。前来学习的都是该协会所属各武术馆的馆长和拳师,看到张植彬精彩的拳、棍表演后赞叹不已,深感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都潜下心来跟张教练学习从未接触过的陈式太极拳、南刀、南棍等拳。

1999年7月,张植彬又应加拿大武术界人士之邀,前往加拿大进行考察、讲学和交流。在温哥华为马氏太极会等几个协会和学员做表演和讲学,先后有百余人接受了陈式太极拳,42式太极拳和刀、枪、剑、棍的培训。张植彬老师在加拿大讲学治学严谨,动作规范,讲解清晰,同时也与学员结下了深厚友谊。从下面这封学员给张老师的信就可看出。

张老师:

谢谢您这几个月的教诲,令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在人生的大道上也上了重要的一课。虽然人与人之间的印象会被时间冲淡,但知识与学问是永恒的。

2000,01,22

温哥华

加拿大华人的社团集会上,众人慕名请张老师即席表演,张老师欣然上场,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长拳各打了一段,博得满堂喝彩,各界人士纷纷慷慨解囊,当场为加国华人慈善机构捐资2000余加拿大元该市的《明报》头版头条配发照片报导了张植彬老师在温哥华推广中国武术的盛况。

作为中国武术委员会委员,张植彬深感肩上的责任,同时也在努力实践着自己的宏大设想。下一步他将以俄罗斯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家为基地,为中国武术与国际交流,为中国武术迈出国门,真正走向世界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人物评价

武术界人士给张植彬赠词,正好作为张老师的人生写照。

武术北斗受人尊,

文武德艺集一身,

育苗争光为中华,

桃李天下情意深。

参考资料

致力于中华武术张植彬要为太极正本溯源金.https://edu.dbw.cn/system.2024-01-1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