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曲菌属 :螺菌科下的细菌

更新时间:2024-09-20 16:42

弯曲菌属是1973年由Veron等建议确定的一个与人类疾病有关的新菌属,归于螺菌科

名称

中文:弯曲菌属英文:Campylobacter

概述

弯曲菌属细菌是一类微需氧菌,不分解糖类、氧化酶阳性,菌体弯曲呈逗点状、S形或螺旋状,有动力的革兰氏阴性菌。包括5个种和5个亚种。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是空肠弯曲菌和胎儿弯曲菌胎儿亚种。前者是人类腹泻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后者在免疫功能低下时可引起败血症、脑膜炎等。

生物学特性

形态染色

为革兰氏阴性、细长、螺旋形或海鸥展翅状、S形的弯曲杆菌。陈旧培养物可呈球形或长丝状。大小为(0.5~8)μm×(0.2~0.5)μm。一端或两端具有单鞭毛,运动活泼,有时呈螺旋状运动。一端单鞭毛多见于胎儿亚种,两端单鞭毛多见于空肠弯曲菌,无芽孢、无荚膜,一端或两端着生单根无鞘鞭毛,长度为菌体的2~3倍。

培养特性

1.微需氧菌,初次分离时需在含5%O2、85%N2、10%CO2气体环境中生长,传代培养时能在10%CO2环境中生长。

2.该菌属最适生长温度随菌种而异。空肠弯曲菌、大肠弯曲菌在43℃生长,25℃不生长;胎儿弯曲菌在25℃生长,而43℃不生长;简明弯曲菌在25℃和43℃均不生长。但各种菌在37℃皆可生长。生长温度的差异可用于菌种的鉴别。

3.营养要求高,在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需加血液、血清。常用的选择培养基有Skirrow琼脂、Butzler培养基和Campy-BAP培养基。这些培养基以血琼脂为基础,加入多种抗生素,能抑制肠道正常菌群,而有利于本菌分离。空肠弯曲菌属初次分离时,经48小时培养可形成两种菌落:

一种为扁平湿润、灰白色半透明、边缘不整齐、常延接种线扩散生长的菌落;

另一种为圆形凸起、半透明、针尖状、有光泽、单个细小菌落。

两种菌落均不溶血性贫血。在布氏肉汤内呈均匀浑浊生长。

生化反应

该菌属生化反应不活泼。不分解糖类、不液化明胶、不分解尿素,V-P和甲基红试验均阴性。氧化酶均为阳性,大多数弯曲菌还能还原硝酸盐,触酶试验为阳性,空肠弯曲菌马尿酸水解试验阳性。

抗原结构

有菌体(O)抗原、热不稳定抗原和鞭毛(H)抗原。根据O抗原可将空肠弯曲菌分为42个血清型。

抵抗力

较弱,56℃5分钟即被杀死。干燥环境中仅能存活3小时。

微生物学检验

直接涂片

(1)悬滴标本检查:取新鲜粪便于载玻片上,加生理盐水混合后,上覆盖玻片置显微镜下观察有无投镖式或螺旋状运动的细菌。脑脊液经3000r/min离心沉淀15min后,制成涂片做悬滴检查。

(2)革兰染色检查:为革兰氏阴性逗点状、S形或螺旋状小杆菌。

分离培养

粪便和肛拭子标本直接接种于改良弯曲菌琼脂平板,如改良的Skirrow血琼脂平板和Campy-BAP平板;血液或脑脊液标本接种布氏肉汤增菌后,转种弯曲菌分离培养基,置43℃、37℃,在微需氧环境下培养24~72小时,观察菌落特征。

鉴定

(1)属的鉴定特征:革兰氏阴性细小弯曲杆菌,单鞭毛具有投镖样或螺旋样动力,需氧环境不生长,微需氧条件下,在弯曲菌选择培养基上形成两种类型菌落。不分解葡萄糖。弯曲菌属的鉴定要点为氧化酶阳性、革兰氏阴性、菌体弯曲或呈S形。最常用的鉴定试验有生长温度(25℃、37℃、42℃)试验、过氧化氢试验、马尿酸盐水解试验、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还原试验、硫化氢试验等等。

(2)种和亚种鉴定:见表

临床意义

主要引起人类肠道感染和各种肠道外感染。该菌属中的空肠弯曲菌是引发散发性细菌性肠炎的最常见菌种之一,胎儿弯曲菌主要引起肠道外感染,其中胎儿亚种为主要的人类致病菌。

治疗原则

该菌属常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敏感,多数空肠弯曲菌对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及诺类敏感,由于可产生β-内酰胺酶,一般对β-内胺类药物耐药。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