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云 :革命烈士彭海云

更新时间:2024-09-21 08:35

彭泰浮(1891-1929),字海云,丰顺县丰良镇太平村高车田人。他是中国共产党,1957年9月10日,彭海云被中央人民政府认定为革命烈士。

正文

彭泰浮(1891-1929),字海云,丰顺县丰良镇太平村高车田人。他的事迹鲜为人知,也无史料记载。近日,笔者采访其孙彭其兰,才由此获得烈士彭海云的英雄故事。

自幼好学,勤文善武

彭海云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靠砍柴卖木赚钱养家糊口。父亲彭景利深知自己没有文化总被地主欺负,在彭海云十岁那年,就省吃俭用送他到太平的私塾读书。两年后,由于家庭生活确实困难,只好让彭海云辍学回家帮助自己承担养家的重任。然而,彭海云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即使在家干活,也会借些书看,所以,年纪轻轻就知书达理。

在太平,彭姓为防止外姓的欺负,长期以来,都有习武的习惯。在十三岁那年,彭海云就开始跟着村里的年轻人一起练武防身。因此,彭海云不仅有文化,也有一身好武艺。

彭海云从小嫉恶如仇。那时候,村里总要搞一些祭祀活动,于是,“老神”们总会想些办法向村民收钱。但收到钱后,“老神”们总会私分一些。彭海云了解到内幕后,非常气愤,就召集一些年轻人前去理论。“老神”们开始是搪塞,后来却“横”了起来。彭海云一声吆喝,年轻人一起上前,把“老神”们打得哭爹喊娘。

参加红军,英勇善战

23岁那年,彭海云与童养媳谢水娘结婚成家,生下了儿子彭茂生之后,为了生计,只好外出打工。这时候,他认识了邓子龙、刘春等人,从而走上了革命道路。1924年,彭海云受组织的派遣,回家组织成立农会,被任命为农会主任。彭海云积极发动群众,协助组织农民自卫队,开展减租减息的斗争。1926年,在邓子龙、刘春的影响下,坚定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期间,彭海云跟随邓子龙、刘春等人,转战丰顺、五华、紫金、梅县、兴宁、大埔等地,与地方民团周旋,打击了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彭海云英勇善战,每次战斗总是勇往直前。在攻打黄金、公式隍时,“擒贼先擒王”,直捣民团营地,活捉民团团长李菊阳等,从此声震东江。

1928年,由于左倾路线影响,加上敌人的疯狂围剿,革命受挫,但彭海云依然坚信革命会取得胜利。他对战友们说:“谁胜谁败还吂一定,我们要继续坚持战斗。”直至现在人们还流传着彭海云的“吂一定”。此后,“吂一定”还成为当地村民的口头禅。在这困难时期,彭海云已经升任赤卫队中队长,他带领战友和胞弟彭铁山、陈伟香(夫妇)数人进入八乡山(陈伟香后来在一次战斗中为掩护丈夫脱离危险英勇牺牲),在古大存的带领下,坚持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

勇当先锋,壮烈牺牲

1929年,彭海云已经编入红军第四十七团第一营担任营长。赤卫队员和良乡的群众受到民团的追剿,彭海云为掩护赤卫队员和群众向丰良九龙嶂转移,一人独守在丰良高桥头,手握机枪扫射敌人,令敌人胆战心惊,从而使群众安全脱险。也就在这一年 10月28日,朱德军长率红四军一、二、三纵队6000余人,从梅县坑、梅南北洞深坑肚进入马图村,驻扎三天两夜后,红四军要回师北进。彭海云奉命带领一营作先遣部队为朱德开路,当他们穿过龙岗进入大龙华龙溪山时,由于叛徒赖植庭的出卖,彭海云带领的部队钻进了敌人的包围圈。在激战中,80多位红军战士全部牺牲,彭海云被俘后英勇就义,时年38岁,此时“团长”的任命书才刚刚下发。朱德获悉后,十分悲痛,遂改道由小胜经韩江北上。

1957年9月10日,彭海云被中央人民政府认定为革命烈士。1983年9月15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