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鸿年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更新时间:2024-09-21 01:48

才鸿年,男,1940年1月29日出生于北京市,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顾问。

1957年才鸿年考入北京钢铁学校,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6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52研究所,先后担任课题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82年担任兵器工业52研究所所长;1993年担任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1999年担任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科技委委员,军工配套分委会副主任,同年担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担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2007年担任总装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专家顾问组成员;2009年担任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2016年受聘为电子科技大学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才鸿年长期从事兵器用金属材料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材料。

人物经历

1957年9月,才鸿年考入北京钢铁学校(1988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专业。

1961年1月,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2年7月,本科毕业后继续在北京钢铁学院就读研究生。

1966年1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52研究所,先后担任课题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至1988年2月)。

1982年3月,担任兵器工业52研究所所长(至1993年1月)。

1988年1月,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先进材料技术专业组副组长、组长。

1993年1月,担任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至1999年7月)。

1999年1月,担任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科技委委员,军工配套分委会副主任。7月,担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7月,担任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1月,担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至2008年1月)。

2007年1月,担任总装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国防973)专家顾问组成员。

2009年1月,担任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

2016年10月18日,受聘为电子科技大学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才鸿年长期从事军用新材料的研究工作,主持了焊后不回火薄装甲钢和中国第一代复合装甲的研究工作,发明了中国第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薄装甲钢,为中国复合装甲材料与结构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主持了火炮身管自紧技术及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参加了自紧身管疲劳寿命的研究,先后创立了火炮身管液压自紧技术和高效液压自紧技术,使炮管强度提高60%-100%,并成倍提高疲劳寿命;组织了军用新材料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研究。

• 学术论著

截至2016年10月,才鸿年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60余篇,出版专著3部,译著1部。

• 承担项目

截至2016年10月,才鸿年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国防973)项目“特种材料模拟、表征与优化设计”。参与和主持了“七五”以来历次军用新材料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的研究和五年计划的编制。

•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6年10月,才鸿年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人才培养

截至2016年7月,才鸿年在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一共培养硕士生、博士生20多名,根据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才鸿年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才鸿年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防973专家顾问组成员,现任装备发展部先进材料技术专业组组长,国家国防科工局科技委委员、军用材料配套专家组组长,国家新材料重大科技项目专家组成员等。兼任亚稳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冲击环境材料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兵工学会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还担任多个学术期刊编委。

人物评价

才鸿年是中国薄装甲钢、复合装甲和炮管自紧技术的创始人之一,为中国武器装备发展所需关键材料的保障做出了贡献,为中国军用材料发展的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北京理工大学评)

才鸿年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系统中一位优秀的科技专家,多年来,他为中国科研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为中国兵器工业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新华网评

参考资料

才鸿年.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2022-01-2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