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虏岩 :捕虏岩

更新时间:2023-10-17 18:15

如果围岩破碎,则岩块易混入岩浆,混入岩浆中的围岩碎块可以部分或完全被融化,部分未融化的岩块。直径可超过数十米,也可小于数厘米,见于侵入体之边缘。

内容概述

在地质文献中早巳公认,在许多岩体中,有这样一些岩石碎块存在,这些岩石碎块与它们所产于其中的花岗石或者共生岩石不一致。在花岗岩中所见到的这种岩石碎块,包括时代较花岗岩老的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从而证明在花岗岩定位时,围岩曾发生破碎。

索拉斯(1894)提议把这种包体(岩石碎块)称为捕掳体(xenolith),而拉克鲁阿(1893、1901)提出了异源包体(enclave enallogne)这个名词。

这两个名词都强调这些岩石对于包裹它们的花岗岩来说是外来的,虽然,经过同化作用或花岗岩化作用以后,它们同包裹它们的花岗岩可以是很相似的。这种成因上的外来性,把它们同许多产在混合花岗石中并与混合花岗岩同源的(congeneric)包体区别开来。在这里,包裹这些包体的混合花岗岩是由围岩经深熔作用或同化作用生成,其中这些包体就被看作一些未完全被这种深熔作用或同化作用吸收的岩石碎块。

按这种狭隘的含义来理解捕掳体或异源包体(enclave enallog~nes),它只能产在侵入岩浆成因的花岗岩中,而混合花岗岩中的那些包体,则具有不同的意义,对它们需要另取一个名字。古兹庇德(1947)说:“捕掳体与残影体都是成因名词,应该只有在已获得了足够的鉴别资料,分别说明它们是火成的或变质的方式形成时,才能使用。如果在某一特定的例子中,还没有收集到这样的证据,就应该使用包体(inclusion)这个描述名词,而不能称为捕掳体或残影体。”

在理论上作上述的区分是容易的(而且这些概念是有用的和有根据的),但是应当经常记住,实际应用这些概念时却不那么容易。人们常常难以确定一个花岗石究竟应该划为侵入的还是应划为混合质的。其中的包体也许甚至又要带来一些问题;在某些花岗岩中,捕掳体成因的角岩包体也许会显示出交代花岗岩化的证据。

深熔作用也带来一些问题。侵入花岗岩可以使某些包体或岩体边缘带熔融,结果出现包体或岩体边缘带无论从那方面考虑都表现为受了某种同化作用的现象,当这种作用的规模足够大时,就会形成一种介于侵入花岗岩与取代大片围岩而形成原地花岗岩体的深熔作用之间的中间状态。

产状简介

研究过侵入花岗石中外来包体分布情况的许多作者,都强调它们多位于岩体的边缘部。这个总的观察结论,已经得到了证实。

包体群多样性

我们必须把不同成因的包体群区分开。包体群常常仅由外部起源的包体组成,可具火成角砾岩的样子,但是也有由各种成因(外来的与同源的)的包体混合组成的包体群,最后还有全由同源包体组成的包体群。后两类包体群将在第十章中予以充分讨论,这里只讨论第一种类型(全为外部起源者)。

外来包体组成

这类包体群基本上是位于侵入体的边部,偶见于较靠近侵入体中心的地方,但这时它们往往代表岩屏的残余,这种岩屏位于复合岩体中的两种不同岩石之间。

最典型的这类包体群类似火成角砾岩。从围岩到花岗石表现为下述顺序:为花岗岩细脉缝接起来的围岩一由包体组成的火戍角砾岩(包体呈清晰的棱角状,为花岗岩胶结)一含有零星包体的花岗岩。

岩浆顶蚀作用

戴里(1908)著名的岩浆顶蚀理论就是建立在如刚才所述的接触现象以及甚至更大规模的类似关系上。他提出,深戍岩石的定位是通过它们的顶棚逐步被破坏而发生的,当顶棚岩石碎块向下陷落时,就并入岩浆之中

岩浆顶蚀

岩浆顶蚀理论的反对者们坚持认为,从侵入体顶棚上脱离出来的岩块,由于岩浆的粘度很高,不可能在岩浆内运移。虽然一块一块地吃掉的顶蚀原理已被广泛地接受,但对这种作用的能力大小还是有争论的,即顶蚀作用究竟是独自导致了巨大岩体的定位,还是只不过是一种造成接触顶蚀作用的局部现象。巴尔克(Balk,1939)指出,顶蚀作用理论与地壳均衡理论是符合的,因为它意味着岩石将按其不同密度垂直运动到不同层位上。

被移位的包体

包体在花岗石中定向,是一个在地质学者中已经讨论得很多的题目,而且据此构想出了一种很有趣的关于花岗岩成因的理论。

第一步,必须把无定向的包体同那些虽然离开了周围母岩,但仍保存定向的包体区分开来,所谓保存定向,即是在围岩及其包体中,内部的主要轴向构造或平面构造具有相似的定向。

对无定向的包体就初看的印象所作的解释,往往倾向于花岗岩的岩浆成因。包体没有定向,暗示包体是在一种流动的环境(岩浆)中发生运动。马尔庭.(Martin,1952)的研究表明,在诺曼底登陆(Normandy)著名的弗拉曼维尔(Flamanville)花岗石中,含有大量由于岩浆的流动而使其移位的无定向的包体,这与随米歇尔—列维的经典的研究工作而产生出来的传统观点相反。

无位移的包体

花岗岩中含有未经位移的包体的一个最好例子,就是比利牛斯山利凯老艾(Lys—Cai—llaouas)岩体中的实例(Clan等,1963)。这个颇为异常的岩体成岩席产出,岩席间被主要属古生代沉积岩层和巨大的层状包体分隔开来,围岩岩系中的主要组成岩石都可以在这些包体中找到。

构造研究意义

构造研究(即岩组分析)可以对花岗石中包体定向问题的分析作出很有意义的贡献。登特克斯(Den Tex,1955)曾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科西厄斯科(Kosciusko)花岗闪长岩中的一个角岩包体中以及其围岩中云母的解理与石英光轴的定向作过测量和对比。二者的构造图式是相同的,但要使它们成平行排列,则必须将各轴进行旋转,这说明包体是无定向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