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杆菌属 :革兰氏染色阴性、兼性厌氧杆菌

更新时间:2024-09-21 00:48

放线杆菌属 Actinobacillus 分类地位未定的1属。为革兰氏染色阴性、兼性厌氧杆菌。菌体大小(0.3~0.5)×(0.6~1.4)微米,长者可达6微米。球形、椭圆形或杆形,以杆形为主。无动力,无荚膜,在含血清或血液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基本信息

放线杆菌属在肉汤培养液中生长呈颗粒状。本属能还原硝酸盐,不产生吲哚脲酶阳性。脱氧核糖核酸中的G+C摩尔含量为40.6~42%。对人或动物致病的有伴放线放线杆菌、林氏放线杆菌和马驹放线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因常见于人类的某些放线菌病的病灶中而得名。但也可单独致病,如一些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是由本菌引起的。林氏放线菌杆菌引起牛的放线杆菌病,侵害软组织,化脓,形成肉芽肿,也常侵害舌部,发生木舌病,但不波及骨骼,马驹放线杆菌使幼驹发生败血病、肾炎和关节疾患,从病猪和病犊也曾分离到本菌。

主要种类

衣氏放线菌

在病灶和脓样物质中形成硫磺样颗粒,菌体多呈菊花状排列,用苏木伊红染色,菌体呈紫色,棒状末端为红色,人工培养较困难(见彩图)。专性厌氧,在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上35~37℃培养7~14天后,形成直径0.5~3毫米的粗糙型不规则菌落。脱氧核糖核酸中的G+C摩尔含量为60%。一般为内源性感染,当局部抵抗力降低或全身免疫力受抑制而又有局部损伤时,易诱发以慢性脓肿和多发性瘘管为特征的放线菌病。所形成的抗体可与分枝杆菌棒状杆菌属有交叉反应。可用磺胺、青霉素和四环素等治疗。

牛放线菌

专性厌氧菌。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63%。寄生于动物和人的消化道中,特别是口腔、咽部和扁桃体,还未在自然界发现。其在口颊、齿龈等部位发生损伤时侵入组织内,引起放线菌病(化脓、肉牙肿、骨质糜栏等,可转移至肝、肺)。本菌因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呈现多种形态。在病灶脓液中形成淡黄色硫磺样颗粒,用载玻片压碎进行镜检时,发现其中心系由革兰氏阳性的分枝菌丝和一些短杆状或球状的菌体组成,四周为呈放射状排列的革兰氏阴性棍棒状菌体。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